家庭场景,正在成为科技巨头们的下一个战场。
近几年,科技巨头们带着AI算法和参数神话,将客厅、厨房、卧室逐一改造成数据主权领地。每个空间都被拆解成可优化的功能模块,每个痛点都对应着一款设备。
但一个反讽的事实是:当智能家电渗透率突破40%,中国家庭平均拥有的设备数量反而增长了。技术越先进,选择越泛滥,生活越复杂。
清洁电器市场尤其如此。吸尘器、洗地机、除螨仪……它们各司其职,却在门后挤成一团。这让人不禁疑问: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在简化生活,还是在创造新的复杂?
事实上,当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市场增长的动力也悄然改变。未来拉动市场的,将不再是“更多”的选择与功能,而是“更对”的解决方案。
![]()
行业的技术枷锁,科技巨头们如何打破?
如何理解什么是“更对”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吸尘器作为切入点。
吸尘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但百年过去,这个行业始终被一个难题所困扰:吸力、便捷性、多功能无法同时兼得。
想要大吸力,机器必然沉重;追求轻量化,性能就要妥协;想干湿通吃,又怕水尘混合损坏电机。这个三角困境,让大多数品牌都选择了同一条路——做specialist(专家),而非generalist(通才)。
![]()
于是市场被切割成碎片:吸尘器负责干垃圾,洗地机处理湿污渍,除螨仪专攻床褥。消费者看似拥有了专业工具,实则陷入了“功能冗余”的怪圈。
一个中产家庭的清洁工具平均要占0.5平方米的居住空间,更遑论切换设备时的心理倦怠。
换句话说,中国人选清洁工具的逻辑,早已从“解决清洁问题”转向“解决清洁带来的烦恼”。
这种消费市场的新逻辑,也成了众多科技巨头进入家居品类市场的切入口。
以追觅为例,其研发团队观察到,中国家庭的清洁场景大多都是“干湿混合”的。厨房地面不仅有灰尘,还有溅出的汤汁;玄关处混杂着泥土和雨水;宠物活动区更是毛发、口水、食物碎屑的“重灾区”。
![]()
传统解决方案是“先吸后拖”,但这个逻辑在现代生活节奏里显得笨拙。
问题的本质不在用户习惯,而在技术瓶颈——吸尘器的电机天生"怕水",水汽一旦侵入,轻则罢工,重则烧毁。正是这条"红线",让干湿混合清洁成了行业悬而未决的难题。
传统技术路线为了保护干式电机,不得不对电机做防水处理,这直接导致电机效率下降,吸力普遍被限制。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追觅打破长期困扰行业的难点,研发出的最小空间高效水气分离装置。具体来看,在V30 Pro底部设计有两个污水箱,液体与固体垃圾进入第一污水箱后,气泵会将水抽至第二污水箱,且两箱之间通过复杂管道设置双重防水气保护。水气在进入电机前,在经过迷宫般的管道时,仅用0.01秒完成水气彻底分离。
这个数据的意义,不亚于在手机里塞进专业相机镜头——它打破了吸力、电机效率和干湿垃圾同步处理不可兼得的魔咒。
当吸尘器开始“理解”污渍
之所以把追觅吸尘器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清洁的“第一性原理”。
传统逻辑把“吸尘”和“洗地”视为两个独立动作,但追觅的思考是:为什么不能把它们还原为“清除污渍”这一个目标?
以追觅V30 Pro活水洗地吸尘器为例,追觅“活水洗地”的底层逻辑是吸尘器的延伸,用纯吸力将干湿垃圾一并吸入,水只是辅助清洁的介质,达到“以净洗净”的效果。
这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恒净活水洗地系统2.0”。
首先是"喷"和"刮":8孔立体喷淋像花洒般瞬间浸润滚刷,从源头拒绝干拖;紧接着恒压刮条如雨刮器般实时刮离污水,减少地面水渍残留。
然后是"洗"和"吸": 滚刷每分钟450次高速旋转配合电解水除菌,真正做到"以净洗净",除菌率达99.99%;最后通过强劲吸力将污水和干湿垃圾一并吸入,实现刮吸同步。
![]()
再以追觅Z20 Station旋锋版为例,如果说活水洗地解决了清洁的“宽度”,那么毛发缠绕问题则关乎“深度”。传统解决方案是事后干预——配备割刀让用户手动清理,或采用防缠绕梳齿减少缠绕概率。但本质上,都是被动应对。
追觅Z20 Station旋锋版的“灵鲨主动割毛技术”将问题消灭在发生前——内置200个密集齿刃高速交错剪切,彻底解决毛发缠绕痛点,更加持久耐用。
![]()
这两项创新看似独立,实则指向同一个终点:让清洁工具真正“隐形”。
从产业视角看,这种创新模式正在改写竞争规则。数据显示,Z20 Station旋锋版自首发仅一个月时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斩获3000元以上价位段集尘吸尘器销售额TOP1。在京东平台大促期间,该产品上线仅两小时便迅速登上京东竞速榜集尘吸尘器品类TOP1。
消费者愿意为省心支付溢价,证明了一个趋势:清洁电器的竞争维度,正从性能参数转向体验价值。
行业的分岔口与追觅的“第三条道路”
事实上,当活水洗地吸尘器打破了吸尘器的界限,当主动割毛技术让设备从机械执行转向主动预防,整个清洁电器赛道就必然将走向选择路径的十字路口。
当前行业主要存在两条主流路径:
第一条是参数军备竞赛,在吸力、续航、刷头数量上不断加码,本质是供应链技术的线性迭代;
第二条是低价规模扩张,通过公模方案压缩成本,以价换量抢占下沉市场。
这两条路径的共同困境是,它们都在同质化红海里内卷,用户获得感却越来越低。
而追觅代表的"第三条道路",核心在于通过底层技术重构实现体验升维。听着可能有点抽象,但我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
传统厂商的困境在于,它们被锁死在供应链分工的牢笼里。电机买自供应商、方案采用公模、软件外包开发,能做的只是在既定框架内微创新。
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当某品牌推出超大吸力,对手三个月内就能跟进;当某产品增加自清洁功能,供应链半年后就能提供通用模组。同质化不可避免,最终只能降价求量。
但追觅的研发投入结构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在资本追求快速回报的今天,它将7%的营收砸向研发,60%以上的员工是研发人员。自研2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最小水气分离装置、灵鲨主动割毛技术。这种通过“技术长期主义”构筑的护城河,不是对手花三个月就能挖开的。
比如V30 Pro的水气分离装置,追觅航天动力背景的团队从流体力学底层重新计算,最终量产出乒乓球大小、效率更高的版本。这种能力一旦建立,就形成飞轮效应:技术自主带来产品定义权,定义权带来用户洞察深度,洞察又反哺技术研发。
市场也在用脚投票。追觅吸尘器连续两年登顶自集尘市场销额第一,在海外市场追觅吸尘器25年1-9月销额已达24年全年的1.6倍。但这只是个开始,未来行业将迎来真正的拐点,产品价值不再由参数定义,而由“节省了多少用户时间、解放了多少居住空间”来衡量。
我们最终记住的,不会是各种眼花缭乱的参数,而是那个周末下午,孩子打翻牛奶后,你从容推过机器,10秒后继续看书的松弛感。科技的价值,在于让人回归生活本身,以至于你忘记它的存在。
封面来源:pexel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