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肺癌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二科主任医师吴楠表示,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已经为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目前公众对于肺部肿瘤的认知误区有两个极端,”吴楠表示,一个极端是对早期小结节非常惊恐,他解释说,我们的呼吸道与外界相通,难免经历各种感染,很多体检发现的肺结节只是炎症留下的“疤痕”,并非癌症。“发现结节的病人非常多,但最后能确诊肿瘤的比例并不高。”另一个极端认知则是对晚期肺癌的绝对悲观,而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新技术、新型药物能够让抗肿瘤治疗像慢性病一样进行管理。
![]()
北大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正在和患者沟通病情。医院供图
如何正确理解“肺癌可防可治”?“‘可防’的关键在于对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吴楠表示,长期吸烟者、二手烟严重暴露者、有肺癌家族史,以及有特殊职业暴露的人群,均属于肺癌高危人群。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定期筛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筛查在带来早期发现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肺结节检出率升高所致的焦虑问题。
“‘可治’的核心在于精准化与个体化的全过程管理。”吴楠进一步介绍,现在的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分型时代。首先,通过基因检测将患者“对号入座”:驱动基因突变走靶向治疗通路,即使出现耐药,也可通过再次检测更换后续靶向药物;没有驱动基因突变则可以走免疫治疗通路,或联合化疗等模式,同样能获得长期生存。
在治疗模式上,吴楠及其团队积极探索“围术期多学科治疗”模式,对于局部进展期、肿瘤较大或已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以往直接手术的效果可能不佳。如今,通过在手术前或手术后,加入靶向或免疫药物治疗,可以预先清除血液中潜在的“微转移灶”,再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病灶,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希望。
谈及胸外科的未来,吴楠用“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概括,“这三者已在临床全面展开,并且相辅相成。”
“微创化”如今早已普及,国内大中心的胸腔镜手术比例已高达90%。从传统的开胸大切口,到如今的一两个小孔,患者术后两三天即可出院,康复速度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切除范围也更精准,对于较小的结节,可采用亚肺叶切除,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
“精准化”贯穿于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在手术前,利用AI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能清晰展示肺内血管和支气管的解剖结构,如同给医生配备了“GPS导航”。在用药上,通过基因检测将患者细分为不同亚型,如同“锁与钥匙”的关系,匹配最合适的靶向或免疫药物,实现真正的“量体裁衣”。
“智能化”也正在改变着肺癌的诊疗生态。AI不仅能辅助手术规划,还能从影像中预测基因突变状态,甚至从电子病历中智能筛选出高危人群。此外,基于大模型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嵌入患者手机的智能康复管理软件,正构建起一个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程智能化管理闭环,让医疗更高效、患者管理更精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