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把握创新治疗趋势,培养个体化诊疗思维
整理:羊羊
第十三届亚洲临床肿瘤学会联盟(FACO)以“亚洲临床肿瘤学——合作与创新”为主题,聚焦乳腺癌、胃肠癌、肺癌及肝胆胰肿瘤等前沿领域,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顶尖肿瘤学专家。
值此盛会,医学界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就亚洲肺癌领域的研究突破、围术期免疫治疗优化及年轻医生培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
亚洲肺癌研究的三大突破:靶向优势重塑治疗格局
医学界:
FACO年会汇聚了多国顶尖肿瘤学专家,您认为当前亚洲肺癌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临床研究突破有哪些?这些进展将如何影响中国肺癌的诊疗实践?
![]()
韩宝惠教授:
亚洲肺癌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靶向治疗领域,我们充分发挥了亚洲人群的基因特征优势。亚裔人群,特别是中国汉族、日本和韩国人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显著高于西方高加索人群,这为靶向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EGFR这个赛道上,我们不仅拥有进口原研药物,更有多个国产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药物多样性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地选择——如果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我们可以换用同类药物中肺毒性较低的选择;如果出现代谢酶升高,也可以调整至肝毒性更小的药物。
其次,治疗关口前移成为重要趋势。从过去专注于晚期药物治疗,到现在药物治疗全面进入围术期领域。目前已有7种新辅助/围术期免疫联合化疗方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包括CheckMate 816治疗模式的术前免疫联合化疗,以及“三明治”治疗模式的术前免疫化疗联合术后免疫单药维持等。这些不同的治疗模式各有特点,使我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策略。
第三,耐药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针对EGFR耐药问题,目前国内已批准4种标准治疗方案,还有多个已上市药物虽未获批该适应症,但II期临床研究显示出不逊于标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意味着面对耐药问题,我们拥有多个选择。关键在于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耐药类型、机制和临床表现,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
此外,还有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等为代表的新型疗法正在开辟新的治疗赛道。HER2 ADC、 TROP-2 ADC、B7-H3 ADC、EGFR ADC等药物在克服耐药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而包括PD-1/L1双抗在内的多种双特异性抗体也丰富了我们的治疗选择。当然,这些新兴疗法还需要积累更多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
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精准化:从“一刀切”到个体化管理的转变
医学界:
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围术期免疫治疗领域,存在“免疫治疗周期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时长”等尚未明确的问题,能否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谈谈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
韩宝惠教授:
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我认为围术期免疫治疗正在从“一刀切”模式向个体化精准管理转变。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总体效果显著,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可达20%-40%。术后病理结果实际上是一个极佳的“药敏试验”——达到pCR的患者,原则上大多数不需要继续强化治疗。CheckMate 816研究公布的5年随访数据显示,经过三个周期新辅助免疫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DFS)高达94%。如此优异的数据提示我们,对这些患者继续强化治疗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风险。
当然,临床中我们也观察到约10%的pCR患者仍会出现复发,这提示我们需要从pCR人群中进一步识别高危人群,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对于占比约60%的达到主要病理缓解(MPR)的患者,现有证据支持使用相同方案进行术后辅助免疫维持治疗。对于肿瘤残留超过70%的疾病稳定(SD)甚至疾病进展(PD)患者,现有观点认为需要更换治疗方案,因为病理结果已提示原发耐药。目前有多项研究正在探索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术后辅助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策略。
总而言之,新辅助免疫化疗后的治疗策略应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进行个体化调整。过去那种不论疗效反应、统一进行一年免疫辅助治疗的模式应该被摒弃,我们正进入一个“分类管理、精准施治”的新时代。
![]()
亚洲肺癌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年轻医生的时代使命
医学界:
作为肺癌专场主席,您认为本届FACO年会的肺癌领域学术内容对中国年轻肺癌医生的临床思维培养有哪些关键启发?
![]()
韩宝惠教授:
FACO为亚洲肺癌学者,特别是年轻医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中日韩三国在肺癌领域各具特色:日本学者在ADC药物研发方面领先国际,特别是在HER2 ADC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韩国学者在拉泽替尼联合埃万妥单抗等组合治疗方案上的创新享誉国际。
这个时代对年轻肿瘤学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正处在知识、技术和药物研发的爆发期——仅肺癌ADC药物就有十余个赛道同时推进,涵盖HER2、HER3、EGFR、TROP-2、B7-H3等多个靶点。这些进展都将深刻改变未来的临床实践。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期待中日韩年轻肿瘤学家能够借助FACO这个平台,建立更加制度化、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因为亚洲人群的肿瘤发生发展与西方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是个体化治疗的挑战,更是我们亚洲学者共同的研究机遇。我们应该携手应对肺癌治疗挑战,共同研究更适合亚洲人群的治疗策略。
小 结
本次FACO会议充分展示了亚洲肺癌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从靶向治疗的深度优化,到免疫治疗的关口前移和个体化管理,再到ADC、双抗等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亚洲肺癌学界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能力,为全球肺癌诊疗贡献着“亚洲智慧”。对于年轻医生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更需要他们立足亚洲人群特征,把握创新治疗趋势,培养个体化诊疗思维,最终造福广大肺癌患者。
专家简介
![]()
韩宝惠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名誉主任
中国初保基金会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主委
中华肺癌学院执行院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第二届医德楷模获得者,第四届中国健康产业创新“一等奖”,中国药学会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第八届中国呼吸医师奖获得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