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战后换了六十一任首相,每个首相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有的想和中国搞好关系,有的根本不愿意打交道,还有一些干脆装作看不见,在这六十一人里,大约二十五个算是真正友好的,二十七个明显态度冷淡,剩下的九个基本没太多动作,这不只是简单的亲华或者反华问题。
![]()
田中角荣在一九七二年访问北京并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这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大平正芳推动了对华经济援助以支持中国的发展建设,三木武夫与福田赳夫共同将《和平友好条约》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村山富市于一九九五年发表关于日本过去侵略行为的谈话,成为日本政府唯一一次明确承认历史错误,海部俊树在西方各国实施对华制裁期间,低调恢复了日方援助,这一举动受到中方的积极认可,鸠山由纪夫曾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意图促进地区合作并减少对美国依赖,这些领导人的行动展现出共同的取向:注重经济发展、正视历史问题、增强制度互信,他们往往在国内经济状况较好或党内局面复杂的背景下,反而能够推动实际政策的落实。
![]()
但不少日本首相专门制造摩擦,岸信介强行推动安保条约,默许在长崎悬挂国旗,佐藤荣作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中曾根康弘在一九八五年成为首个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开启恶劣先例,小泉纯一郎连续六年参拜,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冰点,安倍晋三在二零一二年提出将钓鱼岛进行国有化,野田佳彦随后跟进,引发双方海警船对峙,菅义伟与岸田文雄更进一步,将对台议题和人权问题纳入对华政策,还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组建小圈子,这些领导人忽略实际利益,专注于象征性对抗,利用历史问题和地缘政治作为工具,实质是为争取国内民众支持。
![]()
中间那批人,比如吉田茂、铃木善幸、森喜朗,任期时间短,说话没分量,基本留不下什么痕迹,现在把石破茂和高市早苗算作中立派,其实不太准确,高市早苗公开质疑过村山谈话,还想着修改和平宪法,她的立场非常明确,完全否定对历史进行反思的那套观点,这类人表面上不表态,实际上比那些整天喊口号的人更有危害性。
![]()
自民党内部早就分成不同派系,亲中立场的人大多出自鸠山家族这类老派势力,或是像大平正芳那样重视经济合作的人,持对立态度的往往有军国主义背景,例如岸信介,或意识形态特别强硬的中曾根和小泉,如今岸田和高市这批人属于新型鹰派,不光口头强硬,还在制度层面加入对抗内容,中立派常在党内权力平衡时期上台,他们不采取行动实际等于默认了对方的做法,反而助长了极端声音的扩散。
![]()
从数据来看,六十一任首相中有十三位去过靖国神社,其中八次集中在一九八五年之后,尤其是二零零一到二零零六年、二零一三到二零二零年这两段时期,有意思的是,所有对华态度友好的首相在任时,都没有因为参拜问题与中国闹僵,而对华态度强硬的首相则把参拜变成政治表演,越演越烈,说到底这并非宗教信仰问题,而是一种政治工具,谁担任首相决定了这件事会不会发酵以及如何发酵。
日本首相更换频繁,对华政策的基调却始终如一,完全取决于国内需求,经济形势好转时便寻求合作共赢,国内压力增大时就拿中国转移视线,历史问题本可理性讨论,却总有人反复炒作旧事,这些决策不仅影响中日关系走向,更决定着日本自身的发展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