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学习需要一场「破蒙」之旅,打破对语言的工具化理解,开启对文化的深层领悟。”
![]()
▲ 香港中文学习:技术便捷与文化失语并存,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
原文标题:AI时代中文学习的破蒙与启蔽
作者简介
胡恩威,香港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行政总监,从事舞台导演、编剧、多媒体科技艺术、空间建筑设计和文化政治评论。香港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交流会议联合召集人。
香港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课桌上。一群中学生正低头使用人工智能软体完成中文作业——输入古文句子,瞬间获得白话译文;键入作文题目,即刻生成结构完整的文章。
教师在讲台上展示着最新语言学习应用,声称能让学生「三个月掌握交流中文」。而在这座城市的另一隅,粤剧剧团的排练厅里,老艺术家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唱着《帝女花》,声音在寂静中回荡,找不到年轻的耳朵。
这幅图景勾勒出香港中文学习的当下困境:技术便捷与文化失语并存,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当人工智能能瞬间完成语言转换,当ChatGPT能写出流利文章,我们是否更应该追问: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香港的中文教育长期陷于一种奇特的悖论:学生学习中文12年,却未必真正「认识」中文。香港课程将中文简化为字词句篇的机械堆砌,文化底蕴在标准化考试的熔炉中蒸发殆尽。
学生能够分析《岳阳楼记》的修辞手法,却无法感受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士大夫精神;能够背诵《诗经》名句,却难以体会「蒹葭苍苍」背后的中国美学意境。
![]()
▲ 香港学生也许能背诵《诗经》,却难以体会背后的中国美学意境
这种异化过程从小学便已开始。
孩子们反覆抄写生字,练习应试技巧,却很少被引导欣赏汉字本身的建筑美——甲骨文的象形智慧,楷书的结构平衡,行书的流动韵律。
文字失去了与历史、哲学、艺术的连结,沦为分数的载体。
中学阶段更变本加厉,文学作品被解剖成冰冷的考点,文化经典被简化为选择题选项。于是,我们培养出一代精通考试却疏离文化的「中文使用者」。
粤语作为香港主流语言,本可成为传承广府文化的活水源泉。传统粤语文白异读的特色,保存了大量古汉语音韵;粤剧唱词的文学性,凝聚了文人智慧;甚至日常对话中的俚语俗谚,也蕴含着岭南生活的集体记忆。
然而,商业媒体将粤语文化窄化为「食字文化」,追求即时快感与通俗效果,导致年轻一代对粤语的认知停留在浅表层次,未能触及深层文化底蕴。
年轻人说看不懂粤剧,其实不是看不懂故事,而是读不懂其中的文学和美学。
![]()
▲ 粤剧唱词融合诗词曲赋,身段程式蕴含传统中国美学
粤剧唱词融合诗词曲赋,身段程式蕴含传统美学,音乐唱腔承载情感模式——这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表达系统。当教育体系未能提供进入这个系统的钥匙,传统艺术自然变成「看不懂」的异质存在。
同样的断层也出现在文学阅读领域。
香港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多止于考试范围,对沈从文、张爱玲、白先勇等作家知之甚少,对当代中文文学创作更是陌生。没有文学滋养的心灵,如何能理解复杂的中国情感与思想?如何形成深度的文化认同?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机器能够处理语言的表层结构,人类学习中文的独特价值恰恰应该回归到机器难以企及的领域——文化的理解、美感的体验、思想的深化。
中文学习应当是一场与历史文明的对话,而这场对话需要从经典文本开始。
唐诗宋词不应只是背诵材料,而是感受中文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的起点。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展现汉语的磅礴气势,李清照的「寻寻觅觅」体现词律的声情合一,王维的诗画意境揭示中国美学的精髓。这些经典作品是中文最美丽的结晶,也是文化认同的根基。
![]()
▲ 《论语》、《孟子》等思想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
进而,《论语》、《孟子》等思想经典应当成为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些文本不仅教人如何运用中文思考伦理、政治、人生等根本问题,更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透过讨论「仁义礼智信」,学习的不仅是古文,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
书法教育也应重新获得重视。
当学生亲手执毛笔,体验运笔节奏,感受墨色浓淡的审美趣味,他们才能理解汉字不仅是交流符号,更是艺术形式与文化载体。身体记忆的文化学习是数字技术无法替代的。
香港的繁简字之争常陷入意识形态对立,却忽略了文字本身的历史脉络。
简化字并非现代发明,许多字形取自传统草书与行书。繁体字保留了更多的造字智慧与文化信息,适合作为文化学习的入口;简化字在书写效率与普及教育上有优势,是现实交流的工具。
理想的中文教育应当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繁简之间转换,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合适的字体,这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
▲ 繁简字之争常陷入意识形态对立,忽略了文字本身的历史脉络
人工智能不应导致中文学习的进一步工具化,反而应促使我们重新定义学习目标。
AI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伙伴:虚拟实境技术让学生「走进」《红楼梦》的大观园,自然语言处理帮助分析诗词的格律韵脚,大数据系统推荐个人化的经典阅读路径。但这些技术应服务于文化理解的深化,而非取代人文教育的核心。
香港特别需要开发结合科技与人文的中文学习模式。利用其国际化优势,设计融合中西视野的课程;借助数字平台,展示粤语文化的深度与美感;通过创新教学法,让经典文本与当代生活对话。这种模式不仅服务于香港学生,更可为全球中文教育提供范本。
《易经》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心灵的双向触动。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学习更需要一场「破蒙」之旅——打破对语言的工具化理解,开启对文化的深层领悟。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6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
编辑:田志豪
审核:宋阳标
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