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是充满烟火气的温馨港湾,公共卫生间是出行必备的便利场所,可这两个高频场景里,藏着不少易被忽略的安全隐患和卫生死角。洗菜池缝隙可能“咬”手,公共干手机或越吹越脏,洗手液用不对变细菌培养皿……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细节稍不留意就引发意外或健康风险。
厨房惊魂!洗菜池缝隙暗藏“咬手”危机
厨房高频使用场景中,不起眼的角落往往藏着风险。此前两位女士就被洗菜池下水槽缝隙“咬”住,陷入困境。
2025年11月11日,天津津南区一小区内,一名女子手指不慎卡入不锈钢洗菜池下水槽,手部流血不止,消防接警后火速出动。消防员先将洗菜池取出,再用钳子小心剪开下水槽,成功取出手指,女子随后就医。无独有偶,同年10月18日,山东烟台一居民家中,女子清理洗菜池堵塞物时,手指被卡且割破流血,万幸消防员及时救援脱困。
![]()
安全提醒:部分洗菜池为铁皮材质,布局狭窄且边缘锋利,清理时切勿伸手,可用筷子等工具代替。若不慎被卡,切勿强行拉扯,可按以下方法急救:
发生手、足、头被卡,立即拨打119或110,切勿鲁莽破坏,尤其被卡玻璃门窗时,贸然砸窗易被碎片划伤。
手、脚卡入孔洞,可涂抹肥皂水、润滑剂润滑后取出,减少肢体伤害;手指被螺丝帽卡住,用棉线穿过螺丝帽,顺时针绕指尖几圈后逆时针拆线,推动螺丝帽取出。
头部被卡优先防窒息,若被困者悬空,需立即托起身体,避免压迫呼吸道。
厨房其他安全隐患需警惕:燃气灶使用时不可中途离开;灶旁禁止存放打火机、塑料袋等易燃品;油烟机油垢需定期清理,避免遇明火起火;微波炉禁止加热带壳生鸡蛋、未开封罐头等物品;热水壶需避免直接触碰防烫伤;刀具需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位置。
公共卫生间避雷!干手机&洗手液藏健康陷阱
洗完手你会选干手机还是擦手纸?有说法称公共卫生间干手机是“细菌培养机”,虽不完全准确,但并非空穴来风——若卫生间脏乱且只有老式暖风干手机,确实“用了不如不用”。
公共卫生间干手机主要分两类:暖风干手机风速较慢(老式不足30米/秒),靠高温蒸发水分;喷射式干手机风速超90米/秒(远超超强台风),靠高速气流吹飞水分,部分机型可加热风。
权威研究显示,干手机确实可能增加细菌残留。2012年《梅奥诊所学报》综述指出,多数研究认为纸巾在干手效率、除菌及防交叉感染上更具优势。2018年《感染预防杂志》针对校园公厕干手机的研究更具参考性:纸巾擦手后细菌菌落数下降;喷射式干手机使用后指尖细菌增多,手掌细菌略有下降但不显著;暖风干手机使用后细菌反而上升,堪称“越吹越脏”。
其实污染源头是环境而非干手机本身。干手机工作时会吸入周围空气,若卫生间空气不洁且无过滤装置,细菌会被吹到湿手上。暖风干手机下方潮湿墙壁易滋生微生物,喷射式干手机周围细菌数量也高于纸巾盒周边。因此公共卫生间有选择时,建议优先使用纸巾。
除了干手机,公共场所洗手液也需谨慎。
市售洗手液主要分三类:常规款靠表面活性剂清洁,无杀菌功能;特种款添加抗菌成分,可杀灭常见致病菌;免洗款靠酒精消毒,无需水洗,但不能替代流动水洗手。
健康人群日常用常规洗手液+流动水即可,长期用抗菌款可能破坏皮肤微生态;特殊场景(医院、接触公共设施等)可选用抗菌款。洗手液若储存不当或长期不换,易变质滋生细菌,可通过“看、闻、触”判断:观察是否浑浊沉淀、有无异味、粘稠度是否异常,使用后皮肤是否不适,出现问题需立即停用。
建议洗手液优先选原装瓶用完即弃,分装容器需定期清洁。若洗手液被污染,使用后反而沾染细菌,手部有伤口者易引发感染,免疫力弱者可能诱发肺炎等严重疾病,健康人也可能通过接触口鼻眼引发感染。
洗手建议:首选“流动水+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揉搓不少于20秒;无流动水时可备用酒精含量60%-80%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需谨慎使用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和烘干机,有调查显示部分机场、公厕洗手液细菌超标600倍,烘干机可能将冲厕飞溅的细菌吹至全身。
安全卫生无小事,居家与公共场景需多一份留意。掌握这些实用知识,避开隐藏风险,才能更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中新网、科普中国、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上观新闻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