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大概到死都在想,当年要是没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自己是不是就不用被管束长达54年。这个问题不光他纠结,后世的人也总在争论,可结合当时的局势和那些实打实的经历,答案可能比想象中更让人唏嘘。
西安事变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张学良和杨虎城实在看不下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军丢了老家,将士们天天想着打回东北抗日,可蒋介石却逼着他们跟红军内战。张学良劝过蒋好几次,声泪俱下说民族都快亡了,不能再自相残杀,可蒋不光不听,还拍着桌子骂他年轻无知。被逼到份上,才有了1936年那场震惊全国的“兵谏”。
事变一爆发,全国都乱了套。南京政府里分成两派,何应钦那帮人忙着调兵遣将,喊着要“讨伐叛逆”,其实就是想借机会除掉蒋,自己掌权。而宋美龄、宋子文急得团团转,天天往西安跑,一门心思要和平解决,怕蒋有个三长两短。张学良这边也不好受,东北军内部本来就不统一,少壮派想杀蒋,老派军官怕惹祸上身,吵得不可开交。杨虎城也犹豫,可张学良心里明镜似的,杀蒋容易,可内战一爆发,日本就会趁虚而入,那自己就成了民族罪人。
![]()
中共方面派了周恩来去西安调解,明确反对张学良亲自送蒋,甚至追到机场想把他追回来。张学良自己也清楚,去南京大概率没好果子吃,但他还是铁了心要去。他跟部下说:“我是军人,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只要于国家有利,牺牲我个人不算啥”。12月25日,没跟太多人商量,他就陪着蒋上了飞机,临走前还写了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和于学忠指挥,手令里写着:“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虎城孝侯诸兄维持东北军团结,此为至要。”
![]()
可要是他当时没送蒋,结局真能好吗?先看蒋介石的态度,后来蒋临终前特地交代蒋经国:“张学良此龙中虎,决不可放”,这话大意是说,张学良是个有能力的危险人物,绝对不能放他自由。这话就说明,蒋打从心里忌惮张学良,西安事变让他受了这辈子最大的羞辱,就算张学良不送他,这个仇蒋也记定了。蒋回到南京后,本来就调集了大军进逼西安,只是碍于全国抗日的压力才没动手。要是张学良没去南京“请罪”,蒋正好有了借口,直接下令围剿西安,到时候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加起来,也未必能挡住中央军的攻势。
再看东北军的处境,当时他们早就没了东北这块地盘,军饷、物资全靠南京政府发放。部队里人心涣散,不少军官本来就对扣押蒋介石心存顾虑,要是真跟中央军开打,保不齐有人会临阵倒戈。张学良自己也说过,东北军是“丧家之犬”,没有根基的部队,根本经不住长期内战的消耗。就算暂时守住了西安,也会被蒋一步步孤立,最后要么被分化瓦解,要么被彻底消灭。
杨虎城的下场更能说明问题,他没送蒋回南京,可后来还是被蒋逼得出国,回国后就被扣押,1949年更是被秘密杀害。蒋对参与兵谏的人从来没打算放过,张学良作为主谋,就算躲得过一时,也躲不过蒋的长期报复。当时的地方实力派虽然呼吁和平解决,但没人敢真正站出来支持张学良,苏联还骂他“叛变”,共产国际也没提供任何援助,他其实早就成了孤家寡人。
张学良自己也明白其中的风险,可他更怕夜长梦多,怕和平解决的成果泡汤。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明知去南京会被逮捕,还是去了,因为他反对内战,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说白了,他送蒋回南京,是当时能保住抗日统一战线的唯一选择,哪怕代价是自己的自由。
![]()
54年的软禁生涯里,张学良从意气风发的将军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说自己的事情36岁就结束了。可回头想想,就算当年他没送蒋回南京,以蒋的睚眦必报,以当时的复杂局势,他真能逃过被软禁的命运吗?或许只是换一种方式失去自由,甚至可能落得比杨虎城更惨的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