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30日晚,北京秋风微凉,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宴会厅里乐声悠扬,二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进入尾声,银杯相碰的脆响此起彼伏。滕代远刚放下茶盏,准备起身活动一下左腿,一抬头,发现周围人流自动让开,一位肩扛两杠四星的空军将军快步走来。
“滕校长,您好!”将军一句问候,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 滕代远仔细端详,脑海却空白,记忆里没有对应的身影。 “请问……?” 将军立正,猛地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我是您的学生马宁,抗大六期。”
滕代远这才恍然,有意思的是,他先脱口而出一句:“原来是你!”随后哈哈一笑,“空军干得如何?”两人简单寒暄,旁人见状也都围了上来,短短几分钟,小圈子里已挤满老将、学员、警卫。临别前,滕代远语速放慢,像在课堂上叮嘱学员:“空军要练成敌人惧怕的拳头。”马宁挺胸答:“一定做到。”
![]()
招待会外的台阶上,闪光灯忽明忽暗。许多人不知道,这位主动敬礼的空军司令,差点与蓝天失之交臂。事情要追溯到一年前。1973年春,中央讨论新任空军司令人选。毛泽东只有一句硬指标:“得能上天。”李德生被第一个提到,但他坦言,“不会飞,不行。”随即,他推荐的名字,是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马宁。
马宁那时刚在西北跑完基层,接到电话:“明早飞机接你去北京。”他纳闷到了极点,赶紧请示皮定均,却得一句含糊的安慰:“去了就明白。”第二天抵京,叶剑英、李德生先后谈话,问得直白:“调来空军,干不干?”马宁自觉底子薄,推辞:“至多在作战或训练部门出把力。”李德生笑着反问:“若非要你当司令?”话音未落,意图已昭然。
任命披露那天,周恩来主持会议,第一位点名的就是马宁。“多大岁数?还能飞吗?”总理连问几句,在场的老飞行员顿时心领神会:新司令定了。会后,有战友打趣,“老马,要驾辕啦!”马宁愣了半晌才回味,苦笑一句:“别拿我寻开心。”然而文件下达,他确实成了中国第一位“会飞的司令员”。
很多人奇怪,马宁左腿短了四厘米,竟还能驾驶喷气式轰炸机。答案要从1940年说起。那年,滕代远接管抗大,第六期学员开学,来自前线的连排干部居多,文化基础薄弱,却实战经验丰富。马宁正是其中一员。滕代远主张“技术先行”,常讲:“指挥员若不懂装备,迟早落伍。”这句话埋下一颗种子。
随后几年,马宁身经百战。1947年,金乡、鱼台一役,他腹部中弹几乎殉职;同年秋,进军大别山时又被机枪击中左腿。救命虽成功,骨头却愈合变形。1949年,重庆医院养伤,他读到苏联小说《真正的人——无脚飞行员》,心血沸腾:“人家没脚能飞,我这点伤算什么?”恰逢中央决定在陆军基础上筹建空军,他硬是缠着王近山报了名。
体检关卡连连。苏联军医见他走路跛,提出淘汰;嗅觉测试又失利。马宁据理力争:“想飞!”幸得老战友詹少联从旁斡旋,还特批三百斤小米给他调养。数月苦练,嗅觉终于恢复,复检合格,成为空军第一航校学员。几年后,无论教官讲俄语还是翻译口述,马宁都抢先研究教材,常常是第一个放单飞的学员。1954年升任空20师师长,他亲自驾机护航新学员,被同行笑称“飞行狂人”。
![]()
1955年初,浙东沿海作战打响。空20师担负突破任务。作战会议上,马宁摊开地图:“我先去侦察。”参谋们一片反对,理由是风险太高。马宁一句话压住争议:“不亲眼看敌情,拿什么保证命中率?”结果,他带队低空勘察,得出第一手资料,回来后改进投弹角度,命中率大幅飙升。1月18日,一江山岛炮火尚未全开,通信设施已被20师炸断,后续陆海军登岛只用三十五分钟。作战简报送到中南海,最高统帅批示:“打得漂亮。”
从那以后,马宁“见了云就想飞”的名声越传越广。身边人常劝他注意旧伤,他耸耸肩:“飞机上用的是脚蹬和手杆,短几厘米问题不大。”语气轻描淡写,却透露出骨子里的倔强。
![]()
再回到1974年的宴会厅,滕代远扶着座椅站起,望着马宁远去的背影,轻声对周建人说:“这学生,比当年更硬气。”周建人点头:“滕副校长教得好。”场面不算热烈,却有种难以言表的欣慰。大时代的接力,往往就在这样一声敬礼之间完成。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