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吗?我国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每年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几乎赶上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
更令人唏嘘的是,其中很多人并不是因为“糖吃多了”,而是因为吃错了时间、吃错了食物、吃错了方式。尤其是冬天,一到冷天,血糖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忽高忽低,说翻脸就翻脸。
有个真实的故事,我特别想分享。某地一位退休老教师,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结果呢?上个月入冬,家人炖了锅羊肉汤,他吃了两碗,晚上又啃了点炒栗子,第二天直接进了医院,酮症酸中毒。医生摇头叹气:“不是不能吃,是不能乱吃!”你说气人不气人?!
![]()
李兰娟院士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醒:糖尿病患者在冬季饮食上要格外警惕,尤其有“三不吃”,吃了就容易让血糖失控。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啥新花样,而是我们很多人“以为没事,其实处处藏雷”的常见饮食习惯。
今天咱就泡杯热茶,坐下来好好唠唠:这“三不吃”,到底是哪“三个”?又为啥冬天特别要注意?咱不整那些高大上的术语,就说人话,讲实在的,让你听得明白、记得住、做得到。
![]()
第一类,不吃“隐形糖”多的食物。
啥叫“隐形糖”?就是你吃着不是甜的,实则糖分高得出奇的东西。比如白粥、南瓜粥、藕粉、玉米汁这些,“看起来清淡,实则杀人不见血”。你以为在养生,实际上血糖早就飙到天花板了。
尤其是白粥,很多老人早上就一碗白粥配咸菜,喝完还觉得“清清爽爽”。可你知道吗?白粥吸收快、升糖快,血糖像火箭一样冲上去,但过俩小时又掉下来,低血糖一来,人就软了、困了、头晕了。就像个“甜蜜陷阱”,骗得你心甘情愿。
![]()
第二类,不吃高油高脂的“热补”食物。
冬天冷,很多人就开始“进补”羊肉汤、牛肉锅、红烧排骨、炸酥肉……你要说这些好吃,我不反对,谁不馋点热乎的?但问题是,这些东西脂肪含量高,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让血糖不降反升。
而且油脂在体内代谢慢,吃完后血糖会延迟上升,表面上你测个血糖还没事,结果到了晚上突然飙高,吓你一跳。李院士说得很明白:糖尿病人不是不能补,是要“清补”,而不是“猛补”,像海参、冬瓜炖鸡、清蒸鱼这些才是正路。
![]()
第三类,不吃“情绪食物”。
啥意思?就是那些你一焦虑、一孤独、一郁闷就想吃的甜食、坚果、零食点心。别不服,这种“情绪性吃东西”,是糖尿病患者冬天最容易忽略的“杀手”。情绪+高热量=血糖崩盘,这不是玄学,是生理反应。
研究早就发现,人在情绪低落时,会更偏向选择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来“自我安慰”。但糖尿病人吃了之后,血糖反弹不说,还容易陷入“吃→升糖→焦虑→再吃”的死循环。你说这是食物在疗愈你吗?不是,这是食物在“放大你的情绪”。
![]()
说到这,你是不是开始有点明白了:糖尿病不是吃糖的病,是吃错的病。真正伤人的,不是那一口糖,而是背后的饮食逻辑。而这逻辑,在冬天最容易跑偏。
为啥偏偏冬天血糖容易乱?咱再啰嗦几句。一是冷,血管收缩,胰岛素吸收效率下降;二是动得少,热量消耗慢;三是吃得多,补得勤。三管齐下,血糖当然容易出事。所以说啊,冬天不是糖友的“养生季”,是“考验季”。
![]()
那怎么办?我给你几个落地的建议,不是那种“说着容易做着难”的,而是你厨房里就能操作的:早饭别喝白粥,换成豆浆+全麦馒头+鸡蛋,稳得很;炖汤记得撇油,肉类选瘦的,配点苦瓜、洋葱、山药,这些食材本身就有助控糖;
家里常备小番茄、黄瓜条、原味坚果,一饿就拿来当零食,比啥饼干健康多了;饭后别躺着,穿上棉衣遛个弯,哪怕15分钟也好,让血糖慢慢降下来;心情不好时别靠吃,试试泡脚、听歌、打电话唠嗑,给情绪找个更好的出口。
![]()
这些都不是啥高难度技能,但只要你认真做了,血糖真的能稳一整天。我们不是要过苦日子,也不是要把生活搞成健康监狱,而是要聪明地吃,温柔地活,稳稳地控糖。
我知道,有人看到这可能会想,“唉,活得好累”。可你想想你是想现在“管住嘴”,还是以后被病魔“管住命”?这不是吓唬你,而是现实。糖尿病管理,说到底,不是控制,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生活习惯,一种你能舒服、能坚持、能过得去的节奏。
![]()
写到这,我真有点感慨。我们这一代人,吃过太多“无知的亏”。小时候穷,吃饱就谢天谢地;老了有条件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吃。一口饭,一碗汤,既能养命,也可能伤命。
所以啊,别等血糖失控才想起“我是不是吃错了”,别等进医院才想起“我当时是不是多喝了一碗汤”。李兰娟院士说的那“三不吃”,不是限制你,而是保护你;不是让你少享受,而是让你能享受得更久一点。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冬天,吃得暖,活得稳,血糖不乱,心不慌。 参考文献: [1]李兰娟.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现实挑战与策略建议[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15-21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张慧敏,陈立夫.糖尿病患者情绪饮食行为与血糖波动关系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32(8):721-7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