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那位60多岁的大妈赵阿姨,最近总觉得身体沉重,心里惦记着网上流行的"间歇性断食"。于是,她悄悄把一日三餐改成一天只吃两顿,心想着:"吃少点,胃负担小,人也能瘦下来。"
家人劝了几句,她却信誓旦旦:“现在讲究长寿,控制饮食肯定错不了!”
可没想到,三个月后去医院体检时,医生一看结果皱起了眉头,说她血糖、血脂波动反倒变大,睡眠质量下降,连骨密度指数比去年还低了10%。
![]()
赵阿姨自言:“明明吃得少了,怎么反而不健康了?”这个经历在中老年群体中越来越常见。
那么,一天两顿饭和三顿饭,究竟哪种更科学?一日三餐,哪顿饭其实最影响健康?你自认为的好习惯,真的是身体需要的吗?带着疑问,不妨来看看权威研究和医生建议,一起揭开背后的答案。
近年来,“一天两顿饭更养生”、“间歇性断食延缓衰老”之类的说法快速在网络传播,部分中老年人甚至开始效仿,用两餐替代三餐。但医学界对此态度其实更谨慎。
哈佛大学医学院2023年曾发布营养学报告,跟踪了3万余名中老年人的饮食方式与健康变化。
![]()
结果显示:坚持一天三顿规律饮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一天两顿饭人群低14.5%,糖尿病早期发生率降低18.7%。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专家也提到:一日三餐能够更平稳地为机体补充葡萄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让肝脏和胰腺获得“喘息”机会。
减少餐次数虽然吃得少,但容易加重餐间饥饿感,进餐时反而热量瞬间堆积,引起血糖波动,反而增加身体负担。
你想当然以为“少吃有益健康”,其实有可能是身体陷入“营养隐性赤字”。世界卫生组织明确:三餐规律、时间固定、营养均衡,是防控慢病的金标准。
如果一个人把三餐缩减为两餐,尤其是早餐或晚餐的缺失,看似省事,实际却暗藏风险。
血糖波动。明显增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血糖管理指南》指出,老年人如果空腹时段过长,胰岛素分泌失衡,容易造成“低血糖-反弹高血糖”的恶性循环。赵阿姨的血糖指标三个月内最大波动差值达3.8mmol/L,而普通三餐规律组仅为1.7 mmol/L。
![]()
肌肉流失、骨密度下降。速度加快。饭顿减少,明显影响蛋白质和钙的补充,中国营养学会临床实验数据显示,两顿饭群体一年内骨密度下降幅度达到9-12%,骨折风险增高。
消化系统压力反而加大。少餐往往导致单餐暴食,超负荷刺激胃肠,增加胃酸反流、胆结石等风险。
协和医院调查63岁的被试发现,减少一餐后,其胃酸分泌量上升约17.2%,主诉胃部不适、反酸人数是对照组的1.6倍。
另外,规律三餐能够帮助调节生物钟,促使睡眠更稳定,免疫系统更平衡。间断进食的人群,慢性失眠和情绪抑郁发生率相对提高11%。
说到“三餐,哪顿最重要”,很多人会想当然地忽视早餐,其实这是最大误区。
早餐被营养学界公认是“全天能量启动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调查发现,规律吃早餐的人,高血压风险降低13.6%,反而晚饭太晚或早餐省略的人,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提升10%以上。
![]()
尤其40岁以后的人群,早餐是一天“血糖平稳开关”,也决定上午脑力、体力状态。
午餐应当保证有充足主食与蛋白,但不需要大鱼大肉,否则容易午后犯困,血脂上升。协和医院实证,午餐蛋白适度、粗细粮搭配,血糖波动幅度相对平稳。
晚餐则更需要清淡、早一些结束。晚饭如果摄入过多油脂、重口味或时间太晚,容易导致肥胖及脂肪肝。
权威营养学热线调查显示:“70%的脂肪肝与晚餐不规律直接相关!”三餐缺一不可,但早餐的“启动作用”和晚餐的“减负作用”尤为关键。
医生建议:早餐吃好,包含蛋白质、粗粮和新鲜果蔬,时间不宜拖延;午餐荤素搭配、不过饱;晚饭七分饱,以蒸煮、炖为主,尽量提前至18点前吃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