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71岁,老伴每天天不亮就起得比鸡还早,可他总喜欢多睡一会儿。可近来,儿子突然跟他说:“爸,网上都说,老人家早上七点还不起床容易中风,你以后能不能早点起来?”
听得张大爷一头雾水,难道自己多睡半小时,还睡错了?
这个话题在邻居小区也刮起了讨论风,大家七嘴八舌,有人甚至说“早起就是健康秘诀”,有人则担心一觉睡到七点半,是否就等于耽误了身体?
事实到底如何?医生怎么说?其实,“早上七点起床到底对不对”,关键不在时间节点,而在于起床方式。特别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不仅仅“何时起”,更要关注“怎么起、起后该做什么”,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起床时间其实并没有硬性标准。多项权威研究显示,人体的睡眠结构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深度睡眠主要集中在凌晨2点至6点。
65岁以上人群,每晚平均需要6-7.5小时睡眠,比年轻人略短;但最关键的,是保证睡眠连续和质量。
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老龄科门诊调研数据显示,起床时间过早(如凌晨4-5点)时,老年人晨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上升约18%。原因何在?清晨人体血压、心率会出现生理性波动,特别是6-7点之间,心梗、卒中高发。
因此,医生提醒:起床时间要结合个人作息,更建议的是:顺应生物钟,自然醒为宜,不宜强行催醒,尤其是感觉浑身疲惫、睡眠未足时,一定不能为“赶早”勉强起床。起得过早,反倒让心脑负担增大。
暨南大学老年医学中心临床数据表明,70岁以上的老人,正确的晨起方式比起床时间更影响健康。下面这4个细节,建议全家都帮老人牢记:
醒后先别着急坐起来,保持平躺静息2-3分钟。
为什么?睡觉时,人体血液流动速度较缓,一旦迅速坐起,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眼花甚至晕厥。有数据显示,70岁老人起床时“头晕摔倒”风险比年轻人高出21%。慢慢从静息到坐位,有助于血压平稳过渡。
下床前适度活动四肢,轻握拳、转脚踝。
这样做,能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回流,预防“早晨僵硬”,尤其风湿骨关节病的老人,更要适度“热身”。相关调查显示,常做晨起小动作的老人,肌肉拉伤和跌倒概率降低约14%。
![]()
起身后先喝几口温水再离卧室。
夜间身体长时间缺水,清晨血液黏稠度增加。协和医院老年内科官方建议,清晨起床后补水100-150ml,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别一醒就急着进厨房或卫生间,先“润润喉”,为一天代谢开个好头。
不要一醒就外出锻炼或吃重口味早餐。
清晨气温波动大,下床后人体正处于“半休眠”状态。专家指出,起身15-20分钟内避免剧烈活动、清晨血压尚不稳定。
同时,很多老人早饭就喜欢咸菜、油条等,这些高盐高油食品容易让清晨“脆弱”的内脏器官受刺激,建议以单糖易消化、低盐清淡为宜。
![]()
有不少老人曾抱怨:“我不是不注意,就是试过也没用。”其实,任何好的晨起习惯都要长期坚持,三五天很难看出变化,但长期来看,血压稳定、精力更好、三高发作减少都是医学界公认的长期获益点。
医生建议,想让起床质量带来更多健康收益,可以这样做:
每天定时睡觉,按点上床,形成生物钟。身体慢慢会适应,早上自然清醒,不困、不累为佳。
家人要协助防摔倒。如在床边铺防滑垫,卫生间和通道做好照明与无障碍设施。
![]()
发现晨起头晕、心悸等症状,及时就医。晨起不适往往提示心脑血管异常,越拖延越危险。
如有睡眠障碍,切忌自行服药,一定咨询医生,辨明失眠原因,对症处理。
营养早餐重清淡,避免一早吃油腻、咸食。可选粥类、煮蛋、水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