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在小李看来,当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决然清空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票时,这一看似寻常的资本动作,实则标志着AI产业正从喧嚣高涨的情绪高峰步入冷静评估的新阶段。
软银、桥水等顶级投资机构接连减仓的背后,不仅映射出资本对当前估值水平的审慎态度,更折射出市场对人工智能长期演进路径的深层思考。
围绕英伟达展开的资金流动,早已不再局限于个股层面的买卖决策,而是成为洞察全球科技资本动向的关键信号灯。
![]()
2
蒂尔“反共识”清仓
彼得·蒂尔的投资风格,始终以挑战主流认知著称。
这位曾主导PayPal创立、推动Palantir发展,并早期押中SpaceX等颠覆性企业的传奇人物,一贯坚持“从0到1”的稀缺性投资理念。
他专注于寻找具备构建绝对技术护城河、实现长期独占性增长潜力的企业与赛道。
![]()
3
此次其宏观基金彻底抛售54万股英伟达股份,绝非短期套利的操作,而是对其核心投资哲学的一次坚定践行。
在蒂尔的认知框架中,英伟达已不再是那个能够开创全新范式的原始创新者。
尽管该公司依托CUDA生态体系和领先的AI芯片架构,确立了接近主导地位的行业影响力,市值一度逼近5万亿美元大关。
![]()
4
然而,随着AMD推出MI300系列并成功占据18%的市场空间,华为昇腾等国产方案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实现有效替代,全球AI算力供给格局正由单极主导转向多强并立。
对于执着于“垄断型控制力”的蒂尔而言,这种竞争加剧的趋势意味着超额利润空间的收窄,自然不再符合其战略布局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蒂尔并非孤军撤退——桥水在第三季度削减65.3%持仓,软银一次性套现58亿美元完成清仓,瑞银、巴克莱等国际投行也相继下调仓位,形成一场跨越地域的资本撤离浪潮。
![]()
5
小李认为,这并不等于资本整体否定AI前景,而是一种成熟投资者的理性再配置行为。
就如同券商股持有者在牛市回暖之际选择兑现部分收益一样,英伟达股价经历多年强劲上涨后,已进入价值回归周期,此时减持既是对过往巨大回报的锁定,也是资产组合的风险再平衡过程。
这场资本转移更像是战略重心的调整,而非对整个AI赛道的根本性背离。
![]()
6
泡沫之争的本质
众多头部机构的动作,重新点燃了华尔街关于AI是否存在泡沫的激烈辩论。
根据美国银行发布的调研数据,高达54%的基金经理判断当前AI相关资产已处于泡沫区间,此类忧虑并非无据可依。
一些企业仅凭模糊的AI概念包装自身业务,缺乏实际落地能力与可持续商业模式,却享受着远超基本面支撑的估值溢价,这类基于情绪驱动的相互抬轿式投资,潜藏显著回调风险。
![]()
7
不过,若将当下AI热潮简单类比为2000年互联网泡沫,则未免过于武断。
相较之下,路博迈与景顺的观点更具现实解释力:现阶段AI领域的高估值并非完全脱离实体表现,而是建立在真实营收增长与市场需求扩张的基础之上。
例如,英伟达Blackwell架构芯片的预购订单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Palantir借助AI操作系统帮助客户实现可量化的运营效率提升,均表明AI技术正在深度融入产业实践,产生切实经济效益。
在小李的理解中,当前AI市场的泡沫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而非全面泛滥。
![]()
8
9
泡沫主要集中于那些缺乏底层技术研发投入、仅靠概念炒作吸引资金关注的企业群体,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生态系统及商业化闭环的核心玩家,其估值仍具备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回望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绝大多数公司尚无清晰盈利路径,而如今包括英伟达75%的毛利率、Palantir超过40%的净利率在内的财务指标,已展现出显著的盈利能力差异。
这场关于泡沫的争论,本质上是AI行业走向分化的起点——未来资本市场将更加聚焦于有技术沉淀、有场景应用、有持续盈利的“实干型企业”,而依赖叙事驱动的“空中楼阁”终将被市场淘汰。
![]()
10
英伟达的下一程
尽管面临资本流出与舆论争议,英伟达的发展前景并未因此黯淡。
凭借“芯片+软件+生态”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公司构筑起一道难以轻易逾越的竞争壁垒。
CUDA平台汇聚了约400万名开发者,支持超过1.5万个经过优化的应用程序,形成了硬件—软件—开发者的良性循环机制。
即便竞争对手推出性能相当的芯片产品,企业更换平台所需承担的技术迁移成本动辄数百万美元,极大限制了替代可能性。
![]()
11
与此同时,英伟达正加速推进“算力赋能百业”的战略延伸,将其AI计算能力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训练、智能制造流程优化等多个垂直领域,不断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这种跨行业渗透策略为其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增强了整体抗风险能力。
![]()
12
但必须正视的是,英伟达的高速成长时代可能已经过去。
面对AMD、英特尔等传统半导体巨头的技术追赶,谷歌、亚马逊等云服务商自研AI芯片带来的内部替代压力,以及因地缘政治紧张导致的全球市场割裂趋势,公司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承受挤压。
更为关键的是,AI产业的增长驱动力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算力紧缺”主导的硬件采购热潮,逐步过渡到“应用效能”为核心的解决方案竞争。
单纯依靠销售GPU芯片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英伟达亟需加快从“算力供应商”向“全栈AI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型。
13
结语
对广大投资人而言,未来的AI投资不能再寄望于“搭车赚钱”的被动策略。
蒂尔的果断退出给予小李深刻启发:真正的价值投资不在于追逐风口热度,而在于识别那些具备持久创造超额价值能力的企业。
英伟达的经历说明,即便是行业领军者,也必须在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中保持高度警觉。
AI行业的集体狂欢或许难以重现,但技术变革的洪流仍在持续推进。唯有那些能切实解决产业痛点、构建深厚技术护城河的企业,才能在潮水退去之后屹立不倒,最终赢得时间的奖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