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六
杨振宁的学术地位举世公认,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开创性的物理思想,奠定了他在现代科学史上的不朽位置。
若说其人生有曾被误解之处,那便是他与翁帆的婚姻关系,长期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直到杨老离世之后,随着更多真实细节浮出水面,外界对这段感情的看法才逐渐趋于理性与尊重。
而通过翁帆的文字记录,我们也得以窥见杨振宁一生中一项极为深远的精神成就……
![]()
“沐光而行” 是最好的人生答卷
在杨振宁先生逝世后,翁帆于《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深情追忆文章。
文中提及杨老九十岁之际所作的一首诗,核心意境译为中文正是——“沐浴在光明中前行”。
她写道:杨先生一生心怀理想,肩负责任,在时代洪流中始终未曾偏移方向,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心的生命答卷。
这并非泛泛的情感抒发,而是深深根植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之中。
![]()
单看科研之路,他对物理学的热爱已近乎虔诚。
当年钻研规范场理论时,数学推导日益繁复,他曾多次因公式“缺乏美感”而萌生放弃之念。
但他从未真正止步,灵感闪现之时,哪怕是在机场候机,也会立刻掏出登机牌背面草拟演算。
最终突破瓶颈,构建出可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提并论的基础框架。
后来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更是直面整个主流学界的质疑与反对。
![]()
他敢于挑战权威,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路径,推动吴健雄完成关键验证。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自然对称规律的传统理解,重塑了粒子物理的发展轨迹。
治学方面,他奉行“宁拙毋巧”的原则,即便年过八旬,仍坚持为清华大学本科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每堂课前半小时便抵达教室,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满批注与补充材料。
指导研究生时,他会逐一审阅申请者的学术履历;
也常抽出时间与年轻学生面对面交流,甘愿做照亮后辈前行路上的一棵松树。
正因如此,翁帆才会感慨:他用一生践行了何为真正的学者风范……
![]()
把 “归根” 做成终身事业
杨振宁常说自己的人生轨迹是一个完整的圆——从清华启程,最终回归清华。
1929年,七岁的他随担任教授的父亲入住清华园,度过了整整八年的少年时光。
2003年,八十二岁的他正式迁居清华,特意将书房设在父亲当年办公的科学馆内。
他将此地命名为“归根居”,表示重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是晚年最重要的使命。
为此,他倾注了全部精力与资源。
![]()
1997年,他在清华大学牵头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
他亲自奔赴海外募捐资金,还力邀林家翘等国际顶尖数学家回国任教。
每一位引进人才的资料,他都亲自审阅,细致到研究方向与学术潜力。
无论是冷原子物理还是凝聚态理论,这些前沿领域的建设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不止于清华,他还协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平台。
![]()
个人积蓄也持续捐赠给清华,用于支持青年学者与科研项目。
这一切都不是形式主义的点缀,而是脚踏实地的投入。
他早年与邓稼先立下“共同途”的誓言,约定要一同为中国科学发展尽力。
归国后的几十年间,他始终坚守承诺,将全部热忱投入到教育与科研之中。
翁帆形容他“心怀家国”,这句话背后有着沉甸甸的事实支撑。
![]()
这份境界,多数人学不来
当下社会,不少研究者追求速成,渴望快速产出论文、获取头衔。
但杨振宁完全不同,他一生扎根于基础科学,拒绝浮躁与投机。
规范场论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宇称不守恒更非灵光乍现的结果。
它们诞生于无数个夜晚的反复推导,源于顶住巨大压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沉得住气的“笨功夫”,当今学界实属罕见。
更为可贵的是,尽管一生伴随争议,他却从未中断贡献的脚步。
![]()
有人批评他获诺奖时持有美国籍,认为他是“借西方平台成名”。
但清华校史档案明确记载:1957年领奖时,他的国籍仍为中国,演讲中只提及清华与庚款留学经历。
也有人指责他回国太迟,怀疑其动机不纯。
他并未多做辩解,只是在82岁定居清华后,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归根居”。
2015年,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重新登记为中国公民,以实际行动回应所有质疑。
![]()
功成名就时不张扬,身处争议中不退缩,这样的定力极其稀有。
即使荣获世界最高科学荣誉,成为全球瞩目的物理巨擘,他也从不自矜。
谈及成就,总谦称只是完成了应尽之责,始终视自己为一名普通教师。
八十多岁仍穿着朴素衬衫走上讲台授课,毫无名流姿态。
对比那些稍有建树便自我吹嘘、遭遇批评即选择沉默逃避之人,高下立判。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近百年如一日地守护初心。
![]()
从西南联大时期“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到百岁高龄仍在思考物理问题的老者。
“以科学报效国家”的信念贯穿了他几乎整个生命历程。
1945年赴美求学,1999年开始回清华授课,2003年正式定居,从未割舍故土情怀。
这种跨越世纪、穿越非议的执着坚守,不仅普通人难以企及,许多学术大家亦难做到。
翁帆说他“沐光而行、如斯如愿”,这八个字恰是最精准的人生注解。
科学成果会被后人继承发展,但那种在风雨中坚持前行的精神光芒,才是真正不灭的光源。
![]()
结语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固然辉煌卓著,但“沐光而行”的精神更打动人心。
这份深藏于日常点滴中的品格力量,唯有朝夕相处的翁帆看得最为透彻,也表达得最为真切。
它提醒我们:在纷扰世界中守住本心、在质疑声中坚持做事,是多么珍贵的品质。
这样一种纯粹而坚韧的人生范式,值得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认真思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