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华社的一则新闻。
90后女孩邢小颖,当年高考没过本科线,上了一所高职院校。
毕业后,她凭借一身扎实的技能,被邀请到清华大学担任实践课老师。
刚到清华时,她也受到不少学生质疑,但她自信地说:我手上有活,保证可以让你们学到真东西。
邢小颖所教的,是金属加工中至关重要的铸造环节。
“填砂和扣篮的动作是一样的”“撒分型砂就像烧烤时撒孜然,要快速且均匀”在铸造实践课上,她一边熟练地操作工具,一边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解着知识要点。
热烈又朴实的课堂氛围,不仅让邢小颖的课在清华火出了圈,就连北大的学生也慕名而来,跨校蹭课。
![]()
谈到家庭教育时,邢小颖说,妈妈总叮嘱她一句话:“人要有一技之长、真才实学,内心才会充实。”
在这个分数至上的时代,无数父母为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焦虑不已。
孩子成绩不理想,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报班、刷题,逼孩子在成绩上死磕,唯独忘了问一句:这条拥挤的路,真的适合我的孩子吗?
事实上,有的孩子生而优学,有的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逼他、打他、骂他都没用。
邢小颖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治愈了我的鸡娃焦虑。
如果我的孩子未来展现出很强的学习天赋,我自然会支持他在学业上深造;如果他资质平平,又确实不爱读书,那也没必要强逼着他去卷学历。
到时候,我就让他去学个技能,有一技之长傍身,不怕他在社会没有立足之地。
因为决定个人发展的,从来不止学历这一条道路,还有技能、才艺。
01
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到一个反常的新闻。
各地铁路局发布了2026年度应届生招聘公告,招聘总人数超2.8万人,其中专科生招聘2万余人,占比约为70%,而且本科生无法填报专科生的岗位。
专科生岗位集中在钳工、信号工等,岗位面向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多元人才,技艺精湛的蓝领不比白领逊色。
深圳有个叫古慧晶的女孩,中考后无缘上高中,转而选择了一所中职院校,学习汽修专业。
在学校,她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一有空就向老师和学长请教,只为把技能学得更扎实。
2021年,古慧晶斩获广东省汽车机电维修赛项一等奖。
中职毕业后,古慧晶又去高职院校修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大二时就获得全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赛二等奖。
去年,在蔚来举办的一场专业大赛中,古慧晶和团队一举斩获多项大奖。
决赛现场,蔚来创始人李斌亲自为她颁发了面试直通卡。
德国有句谚语:不要把所有马都套在同一辆车上。
我们的社会需要科学家、学者,也同样需要优秀的厨师、电工、美容师、园艺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当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你会发现:孩子的未来,从来不止一种可能。
就像那个叫王磊的男孩,从小成绩不好,却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
父母没有反对,送他去了专业的厨师学校。
毕业后,摸爬滚打了几年,他当上了五星级酒店的主厨,不仅薪资丰厚,还经常参加各种烹饪比赛,拿奖拿到手软。
他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卑,因为我知道,我的手艺就是我的骄傲。
如今,许多大学生一毕业便面临就业压力。
与其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挤破头,不如帮他找到一门热爱的技能。
俗话说得好: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特别是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才有安稳立身的资本。
02
周杰伦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说:你可能书读得不是多好,但你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学生时代,周杰伦也一直在文化课上默默努力,可收效甚微,很多科目都考不及格。
高考后,他落榜了。复读一年,依然落榜。
好在,小的时候母亲就让他学习钢琴,而且经常拿根藤条站在身后,容不得他半分偷懒。
最终,正是音乐这项技能,拯救了他的人生。
北大教授丁延庆说: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到的地方,甚至是过人之处。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让他在这个路径上充分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爱孩子要有“窄门思维”。
别将所有孩子都逼进考试这“唯一赛道”里竞争,而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一枝独秀。
重庆有个叫梁攀的男孩,中考没考上高中。
辍学后,他干过泥瓦匠、服务员、保安,每一份工作都辛苦而疲惫。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必须掌握一门技能,只有一技傍身,才能有体面的生活。
于是,他选择进入一所技校,开始学习电机电器装配与维修。
因为成绩突出,表现优异,他成功入选了学校的竞赛集训队。
2017年,在世赛全国选拔赛中,他以第四名的好成绩成功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队出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并且拿到了中国电子技术项目第一枚金牌。
毕业后,很多企业纷纷用高薪向他抛来橄榄枝。
现实中,很多父母唯分数论,误以为成绩单上的数字,就是给孩子人生盖棺定论了。
可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有的适合在温室里绽放,有的适合在旷野中扎根。
孩子成绩不好,只能说明他在学习方面没有天赋,并不代表他在其他领域也没有发光的可能。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父母:
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从来不是无奈的“退路”,而是通往成功的另一条捷径。
03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父母的焦虑,会像影子一样投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也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
你越是盯着孩子的成绩焦虑,孩子就越难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你越是否定孩子的价值,孩子就越难建立自信。
如果你的孩子暂时成绩不好,不如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或许能让他们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
孩子口才出众,以后可以做主持人、销售;孩子逻辑清晰,以后可以做程序员、工程师;孩子可能心灵手巧,以后可以做厨师、设计师…
网上有个妈妈分享说,她的女儿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她也曾焦虑到失眠。
直到有一次,她看到女儿在厨房跟着视频学做蛋糕,专注的眼神、认真的模样,让她突然明白:孩子不是“差生”,也有自己的热爱。
后来,她支持女儿学烘焙。如今女儿开了一家甜品店,维持生计完全不是问题,而且女儿每天都过得十分开心。
北大教授赵冬梅的儿子从小成绩就不好,在学校也特别不受老师待见。
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变大了,儿子干脆辍学在家。
后来,她发现了孩子在摄影方面的天赋,于是让他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深耕。如今,儿子在北京已经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师。
雅礼中学校长王旭说过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地球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孩子之间,没有差距,只有差异。
让喜欢射箭的孩子射箭,让喜欢下棋的孩子下棋,尊重差异,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和梦想,才能鼓舞每一个孩子的希望。”
学历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孩子的天赋不在学习上,卷来卷去注定一场空。
教育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让鱼儿爬树,让鸟儿游泳。
真正聪明的父母,都在发掘孩子的天赋,并且培养成为一技之长,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最后,想对所有父母说:成绩不是孩子的终点,一技之长才是孩子的底气。
所以,别再单纯卷分数、卷学历了。
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深耕细作。
相信终有一天,他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