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现在有些新人在办婚礼时,会特意为已经去世的亲人留一个座位。空椅子上放鲜花,摆着照片,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最近网上还有个挺火的视频,一对新人给去世的爷爷留了专属座位,司仪还特意cue了这个环节,当场好多人哭得稀里哗啦。
但这事儿吧,有人感动得不行,也有人直接在评论区开怼:“戏过了吧?”“摆拍!纯属噱头!”“活着的时候多孝顺比什么都强!”
我就纳闷了,咱们中国人最讲究“红白事”的规矩。在这么大喜的日子,用这么显眼的方式去纪念一个不在场的人,这到底是对亲人最深沉的怀恋,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
那把空椅子,到底是为谁而留?
说白了,这把空椅子,就是一种情感的“实体化”。它不像灵位那么沉重,但又明确地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有位重要的人,他虽然人没来,但位置必须给他留着。
我琢磨了一下,愿意这么干的新人,心里大概有这么几个小九九:
第一,这真的是“没办法的办法”。有个女生在帖子里说,她结婚前夜梦见爷爷穿着平时最爱穿的中山装,坐在客厅对她笑。醒来她哭湿了枕头,第二天就跟婚庆说,必须给爷爷留个座。“我就觉得,他肯定来了,只是我们看不见。”这种情感,没经历过至亲离世的人,可能真的很难懂。
第二,也算是完成一种仪式。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信这个——“阖家团圆”。婚礼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缺席”了,这场团圆就总觉得不完整。那把椅子一放,心理上就补上了那个缺口,好像一家人真的整整齐齐了。
![]()
但这还不只是个情感选择,它背后甚至有点社会学依据。我查了下资料,有本讲礼仪的书里提到,所有仪式本质上都是“演”给人看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婚礼上这把空椅子,它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们家族没有忘记他,他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怀念还是噱头?这事为啥能吵起来?
正因为这把椅子太显眼了,所以争议才这么大。
理解的人觉得,这是刚需,是情感的出口。 他们说,你们是没试过那种感觉——人生高光时刻,你最想分享的人却不在了。那种遗憾,是再多热闹都填不满的。留个座位,不过是把心里的遗憾,用最体面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这跟摆拍没关系,纯粹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网上有个姑娘说得好:“我不是想煽情,我只是想让我爸‘参加’我的婚礼。这有错吗?”
![]()
但反对的人,火力也更猛。 他们认为,这本质就是一场“道德表演”。首先,大喜的日子搞这么伤感的一出,是不是有点“晦气”?婚礼就该开开心心的,这么一整,气氛不就变味了吗?其次,这到底是真孝顺,还是做给活人看的?有个网友的话特别犀利:“爷爷真要是在天有灵,可能更希望你们把摆椅子的钱,给他孙子多买两床被子。”
更绝的是,有人直接扒出,现在不少婚庆公司已经把“纪念已故亲人”做成了固定套餐,从灯光、音乐到司仪的台词一条龙服务。当情感表达成了标准化流程,这里的真诚到底还剩几分,确实得打个问号。
![]()
咱们到底在吵什么?
聊到这儿,你会发现,咱们争的其实不是那把椅子该不该摆。
咱们争的,是在这个情感都可以“明码标价”的时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咱们烦的是那种,明明没多少感情,却非要按头让你哭的戏码。
但反过来,咱们又特别渴望看到真感情。如果那对新人就是单纯地想用这种方式和爷爷说句话,那咱们这些外人,又凭什么指着鼻子说人家是戏精呢?
说到底,这把空椅子就像一面镜子。觉得它是噱头的人,大概活在一个人情比较简单的世界,挺好。而能理解它的人,多半心里也藏着某个再也见不到的身影。
所以啊,下次再在婚礼上看到空椅子,咱或许可以别急着下判断。那可能不是煽情,只是一个男孩在告诉他天上的老爸:“爸,我长大了。”只是一个女孩在心里对奶奶撒娇:“奶奶,我穿婚纱好看吧?”
婚礼终会散场,那把椅子也会被撤走。但它在那天、那个时刻所承载的思念,是真的。那份真,千金不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