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锐评)
转自:荔枝锐评
据闲鱼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二手奶茶袋交易量同比增长230%,联名款溢价率最高达500%。当二手奶茶袋在闲鱼标价几十元、联名款被炒至百元时,这场看似荒诞的消费现象,已超越简单的“捡破烂”范畴,成为解读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符号密码。
![]()
联名奶茶袋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一代人的“破烂”,无论是70年代的糖纸、80年代的烟标,还是当下的奶茶袋,其本质都是人类对情感载体的追寻。与其简单批判年轻人“浪费”,不如读懂背后对情感联结的渴望。年轻人对奶茶包装的疯狂囤积,实则是消费社会中的情感代偿与身份焦虑,折射出数字时代下个体对确定性掌控的迫切渴望。
这些印着IP形象的纸袋,是年轻人进入特定圈层的“数字门票”。联名款奶茶袋之所以能形成交易市场,关键在于其兼具“稀缺性”“辨识度”和“话题性”三大特征。在社交媒体时代,拥有限量款奶茶袋等同于拥有可展示的社交资本,能够快速完成身份标识和群体归属。这种现象与上世纪集邮、集火柴盒的逻辑一脉相承,只是传播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流通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值得警惕的是,当情感寄托过度依赖物质载体时,可能陷入新型消费主义陷阱,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商家刻意制造“限量”“联名”概念刺激消费,通过操纵稀缺性来驱动非理性购买。有消费者坦言:“为集齐整套包装,一周买了15杯奶茶。”收集行为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培育健康的文化消费观。
当现实世界充满变数时,人对可控小物的囤积欲会显著增强。将“废弃包装”转化为“收藏品”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标准化工业产品的个性化再造。年轻人通过收集、交易特定品牌的包装袋,为冰冷的消费行为注入情感叙事、记忆联结与身份认同。
因此,面对年轻人的“囤积癖”,社会应给予更多理解与引导,但需通过合理引导规避异化风险。品牌方应超越短期营销思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开发虚拟收藏等环保方案,减少过度包装与实体消耗;平台方则需维护二手市场的健康秩序,对恶意炒作行为进行专项治理;而教育层面亟待加强消费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建立与文化消费热点的理性相处模式。
当社会能够提供更多元的精神寄托方式,当个体不再需要通过囤积物质来安放情感,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既尊重个体选择,又远离消费异化的健康文化生态。(金显超 重庆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