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南京军区出了一件谁也不敢先张嘴的事。
一个举报信悄悄飘到纪委桌上,信里头写得不轻,说空军司令部一个团职干部,涉嫌参与走私军用物资。
这个干部不是别人,是许世友的二儿子。
先说清楚,许世友是什么人,全国都知道,他是打出来的将军,靠的是过硬的本事和绝不松口的军纪。
他的脾气,军里人都知道,一根筋、认死理,别说别人,连自己都不放过。
可这次事一出来,军区里没人敢拍板。
![]()
不是不懂规矩,是因为知道一旦动手,这事不只是纪律问题,那是要往上捅、捅到将军家门口的。
举报信里说得挺细,时间、地点、物资流向、参与人名,一个没少。
军区高层连夜开会,会议室压得跟闷罐头似的,谁也不出声。
主持人问:“到底是谁?”秘书把话压得很低:“许建军,许司令的儿子。”屋里一下就哑了。
许建军,那会三十出头,干得挺不错,长得也精神,平常人缘也不差。
可这事一闹出来,什么“前途无量”都成了过去式。
![]()
他当时被秘密带走,送到青海西宁,谁也不许打听。
这地方选得刁钻,远,人少,消息不容易传出去。
带走的时候,他没吵没闹,自己走上车,没挣扎一句。
北京那边,许世友正开会,听说这事,没先发火,而是把警卫员叫过来问:“谁负责?”警卫员说是南京军区成立了专案组。
许世友点头,没说别的,直接打了个电话,语气不高,可听着后背发凉:“什么问题?”对面说清楚之后,他只说了两个字:“军纪。”
这一句,传回来后,军区上下都明白了。
![]()
有些人原本心里打着小算盘,想是不是能拖一拖,等上面风头过去了再说。
现在看,没用,老许的态度比军法还硬。
案件开始查,查得不轻。
审查组一层层梳理材料,走访相关人员,调账、对照、交叉验证,每一步都咬住不放。
但查着查着发现,这案子不是简简单单的走私那么一回事。
许建军的名字确实出现在一些记录上,可那都是间接的,没有一句他亲口承认,也没人能拿出实锤证据。
![]()
这时候军区里也起了波动,有人开始说情。
老战友、下属、甚至老干部都找过来,话不多,意思清楚:能不能别真枪毙啊?但话还没送到许世友耳朵里,就被他秘书挡了回去:“许司令的态度,没得谈。”
内部的声音越来越多,有人觉得查不出东西就赶紧放人,有人坚持要查到底。
专案组负责人压力大得很,一边是上将的儿子,一边是军规军纪,走哪边都不是好路。
就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青海那边传来一个新口供。
有人站出来,说自己之前隐瞒了情况,说许建军根本没参与走私,是有人故意把他拉进来当挡箭牌。
![]()
这个人是案件相关人员之一,知道不少内情。
为什么开口?想保自己一命。
调查组立刻调整方向,开始重新排查线索。
果然,发现涉及的走私网子背后,另有其人,许建军的名字是被动卷进去的。
而真正的主谋,另有其人,级别也不低。
材料送上去后,中央军委批示:此案属诬陷,许建军无罪。
![]()
消息传到许世友那里,他没表现出什么情绪,只说:“查清楚了就好。”
许建军出来以后,没有回南京军区。
他心里明白,虽然自己是清白的,但这事在军队里传开了,谁还敢真当没事人。
他申请了转业,后来去地方工作,慢慢在商界站住了脚。
采访他的人问起这段,他就一句话:“父亲是拿规矩保下来的,我记一辈子。”
再说许世友,这事之后,他的“铁血”名号更响了。
![]()
有人说他太绝,也有人佩服他的硬气。
传言他亲口说过“该枪毙就枪毙”,军里的人听了都服。
他没再为这事多说一句,但从那以后,谁都不敢再在军纪这事上打马虎眼。
许建军从部队出来后,一直低调做事,不提过去,也不靠关系应酬。
他知道,那两个字“无罪”,是花了多少人的灰头土脸换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