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吃火锅不加辣就像没穿衣服出门,炒菜没辣椒就像手机没信号?四川、湖南的朋友更是把“辣”写进了DNA,连早餐都是辣得让人“热泪盈眶”的米粉、牛肉面。可就在我们一边流着汗一边喊“好爽”的时候,一则新闻像兜头一盆冷水泼下来——吃辣,可能致癌?!
![]()
这不是吓人,是有研究说的。最近,某项关于辣椒素的新研究在医学圈刷了屏,研究人员发现,辣椒素可能会在某些条件下,促进癌细胞转移。等等,辣椒不是还有抗癌作用吗?怎么突然又“黑化”了?到底是哪个版本是真的?
我们慢慢掰扯清楚。
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我是有点炸毛的,毕竟我家冰箱里常年囤着三种辣椒酱,厨房抽屉里光干辣椒就有五种,家属还总说我有“辣瘾”。但作为医生,职业习惯让我必须去翻原始研究,不看完心里不踏实。
![]()
研究的核心是这样:在小鼠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当辣椒素在某些免疫紊乱的背景下,会激活一个叫TRPV1的受体通道,进而可能影响免疫细胞的迁移路径,从而给某些癌细胞“开绿灯”,让它们能更容易地“跑路”到身体其他部位。
这就类似于原本有巡逻队把关的高速公路,突然绿灯连闪,坏人开始横冲直撞。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但问题也就来了:这项研究是老鼠模型,辣椒素的剂量也远超我们日常饮食中能吃到的量。你不可能一天吃十斤朝天椒吧?这能不能直接套用到人身上,其实还有很大争议。
![]()
这就像你看见邻居在花盆里种了一颗仙人掌,结果发现土壤里长出一堆蘑菇,于是你就说“种仙人掌会长蘑菇”,这逻辑显然有点问题。科学研究得讲究“因果链”和“适用范围”,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辣椒。
辣椒素真的是个“多面体”,它既能“抗癌”,也可能“促癌”。别觉得矛盾,这其实和剂量、使用方式、个体状态密切相关。辣椒素本身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有研究表明它可以帮助抑制某些癌细胞增殖,甚至还能诱导癌细胞“自杀”(学名叫凋亡)。
![]()
在某些局部使用中,比如外用辣椒素贴膏,还被用来缓解神经性疼痛。
但问题就出在“适量”两个字上。你吃一口辣椒,身体会分泌内啡肽,感觉很爽;吃十口,胃开始抗议;吃五十口,肠道表示罢工;天天吃,胃黏膜可能慢慢变薄,甚至诱发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恰恰是癌症的土壤。
这就像喝酒——一点点红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天天酗酒,肝脏可吃不消。同理,适量吃辣可能对身体有益,但如果天天“辣到飞起”,那就得小心了。
![]()
那到底该怎么吃辣?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关心的问题。
辣椒的种类和辣度差别很大。比如朝天椒、小米辣、魔鬼椒这些属于“地狱级别”,其中辣椒素含量极高;而青椒、甜椒几乎不辣,辣椒素含量也低。你要是天天用那种“暴辣”辣椒干炒、油炸、炖煮,再加上高盐高脂,那就别怪胃肠道罢工。
![]()
再来,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吃辣。比如有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痔疮、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人群,吃辣简直就是火上浇油。还有些人是“假辣友”,表面上能吃辣,其实肠胃早就偷偷报警,只是你没听见罢了。
吃辣的“搭配组合”也很关键。比如火锅配啤酒,烧烤配冰可乐,这些组合简直是胃癌风险的“梦之队”。辣椒本身可能没那么大问题,但如果和高温、反复油炸、腌制、烟熏这些做法捆绑在一起,那就不只是辣的问题了,而是整个饮食结构出问题。
![]()
说到底,辣椒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万能灵药。它像一把刀,用得好是厨具,用不好是凶器。关键看你怎么用。
记得我有个病人,是个典型的“辣痴”,每天吃饭不辣不欢,结果三十多岁就查出胃粘膜糜烂,还老觉得胃胀、烧心。后来我建议他“戒辣”,他当场就摇头,“医生,我宁愿短命也不能不辣。”我说你这是把“口腹之欲”当成了“人生信仰”,可你得先保证身体是载体才能享受味觉啊。
![]()
后来他改成一周只吃两次辣,还主动学会了用辣椒粉代替油辣子,胃的状况慢慢改善了。
所以我想说,吃辣也需要“智慧”,不是一味地“无辣不欢”,也不是看到新闻就“草木皆兵”。适量、搭配合理、因人而异,这才是对待辣椒的正确打开方式。
至于那篇研究,它提醒我们关注饮食与慢性病、癌症的潜在联系,但远没有“实锤吃辣致癌”那么夸张。
![]()
你要真担心,就减少高温油炸辣菜,多用蒸、炖、拌的做法,辣椒选温和一点的品种,吃完辣别马上喝冰水,也别空腹上火锅战场。尤其是胃不好的人,别跟自己较劲。
一句话总结:辣椒不是毒药,更不是解药,它是调味品,不是灵丹妙药。
你可以爱它,但别迷信它;你可以享受它,但别依赖它。
那你呢?你是“无辣不欢”的战士,还是“避辣如蛇”的佛系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辣椒人生”——你,今天吃辣了吗?
参考文献: 1. 胡志斌,李建军.辣椒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21,28(5):585-590. 2. 杨璐,王琼.辣椒素与胃肠道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7):447-45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