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中国人吃饭,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这“味”里头,辣味可是占了半壁江山。尤其是那红彤彤的辣椒,不管是炒菜、炖肉还是调蘸料,撒上一把,立马就让人胃口大开,吃得鼻尖冒汗,那叫一个痛快。
您肯定也听过老辈人这么说:“多吃点辣的,杀菌!消毒!肚子里不长虫!”尤其是在那些闷热潮湿的地方,或者感觉食物有点“不托底”的时候,这辣味仿佛就成了咱餐桌上的一道“保险”。
这辣椒的“辣”,真能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寄生虫都给“辣死”吗?
![]()
要弄明白这事儿,咱得先搞清楚辣椒为啥辣。这辣,其实不是一种味觉,更像是一种触觉,一种灼烧般的痛感。让辣椒“火辣辣”的元凶,主要是一种叫做“辣椒素”的家伙。
这家伙本事不小,它能精准地刺激咱人和哺乳动物体内一种叫做“TRPV1”的受体,这受体一被激活,大脑就收到了“热”和“痛”的信号,所以您吃辣会觉得烧得慌。
可有趣的是,很多细菌和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压根就没有这套复杂的神经系统和TRPV1受体。您对着一个没有耳朵的人喊破嗓子,他能听见吗?一个道理。所以指望辣椒素像刺激咱们一样去直接“辣死”细菌,这条路子从根儿上就有点走不通。
![]()
不过话也不能说绝对了,科学家们确实在实验室里做过研究,发现高浓度的辣椒素提取物,对某些特定的细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啥的,确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有点像用高度白酒或者浓盐水泡东西,高浓度的环境能让细菌细胞“脱水”,或者干扰它的正常代谢,让它活得不利索,甚至活不下去。但这里头的关键词是“高浓度”。
![]()
咱们厨房里用的那点辣椒面、辣椒油,经过炒菜炖煮,分散到一大盘菜里,那点辣椒素的浓度,跟实验室里用的纯品比起来,简直是小河沟遇见大海,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指望靠吃饭时的那点辣度来杀菌,效果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再说说寄生虫,这可比细菌难对付多了,寄生虫像蛔虫、绦虫这些,结构复杂,生命力顽强。它们怕啥?最怕的就是高温。
彻底煮熟、炖烂,才是要它们命的唯一可靠方法。辣椒素那点“辣”劲儿,对它们厚厚的卵囊或者皮层来说,基本就是隔靴搔痒。
![]()
连咱们的消化液都一时半会儿奈何不了它们,何况是那点辣味呢?所以,想靠吃辣来驱虫、打虫,纯属是个美好的愿望,没啥科学依据。真要怀疑肚子里有虫,赶紧去医院,让医生开点正经的打虫药,那才是正道。
杀菌驱虫的效果不咋地,为啥老祖宗还留下了“吃辣对身体好”、“能防腐”的说法呢?这里头,其实藏着更多的生活智慧。首先,在冷藏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地区,食物特别容易变质。
![]()
而辣椒本身含有一些天然的有机酸和抗氧化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油脂的酸败,对抑制某些霉菌、酵母菌的生长可能有点辅助作用。
但这更多的是“抑制”和“延缓”,而不是“杀灭”。就像咱用盐腌肉、用糖渍果子一样,是创造一个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但要是肉本身已经坏了,啥调料也救不回来。
![]()
更重要的是,吃辣能大大刺激食欲,促进排汗。在湿热的夏天,或者寒冷的冬天,出一身透汗,人会感觉特别畅快,这在古人看来就是“祛湿散寒”,通了经络。而且辛辣的食物往往能掩盖食物因为不太新鲜而产生的轻微异味。
在过去物资不那么丰富的年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降低了吃坏肚子的风险,但也仅仅是掩盖,毒素该产生还是会产生,风险依然存在。
所以古人这些经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生活智慧总结,但咱们不能用今天的科学眼光去苛求它百分百准确,更不能把它直接当成现代科学的杀菌指南。
![]()
现在结论就很清楚了,辣椒,作为一种调味料,它功劳大大的,能开胃,能促消化,能让饭菜变得有滋有味,丰富了咱们的饮食文化。但要是给它扣上一顶“高效杀菌驱虫”的高帽子,它可担待不起。
保证饮食安全,最靠谱、最硬核的方法,永远还是那几条老生常谈,但颠扑不破的真理:食材处理要干净,生熟一定要分开,尤其是肉、蛋、海鲜,必须彻底加热做熟再吃。这比放多少辣椒都管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