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执行程序中,“找人、找钱、找物”永远是最核心、最耗时,也最让执行法官头疼的环节。
你可能办过执行案件,也可能听过一句话:“胜诉容易,执行难。”
其中最难的,往往就是——找不到被执行人、找不到财产线索。
那么,当全世界都在谈 AI、大模型时,它到底能不能真正帮法院解决“找财产”的难题?
答案是:能,而且价值巨大,但必须合法合规、在司法框架内使用,且仍处于逐步落地阶段。
作为长期办理执行案件的律师,我试图用最通俗的方式,把“大模型在执行查找财产方面到底能做什么”讲清楚。
一、AI大模型并不是“万能侦探”,但它能成为执行系统的“超级助理”
很多人误以为 AI 能像电影一样“一秒查到所有资产”。
这是误解。
AI 不能越权查询银行流水、不能未授权访问公安数据、不能擅自扒个人隐私——这都是违法的。
但是,大模型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大量公开数据、法律规则和法院已有信息中,做三件过去人力难做到的事:
二、作用一:提升“信息整合能力”,让碎片化信息成为可用线索 1. 过去的执行现实:信息分散、线索碎片
执行法官最常面对的情况是:
- 被执行人有几十个手机号;
- 用不同微信、不同银行卡;
- 名下公司复杂;
- 社交、电商、招聘、工商变更线索零散;
- 法官人手不足,难做到全方位比对。
AI 的价值就在于:
它能把分散在公开领域内的信息迅速整合成“可疑财产图谱”。
2. AI可以做的示例(均基于允许公开信息)
例如:
- 利用公开的工商、企查查、社交、招聘、专利投资等数据,推断被执行人是否控制其他公司。
- 通过公开电商信息(如企业店铺、关联主体)判断是否存在隐形经营收入。
- 分析被执行人关联企业的经营异常、地址变化、频繁申请注销等行为,提示资产转移风险。
- 分析被执行人公开社交账号的生活方式是否明显超出其申报收入。
- 基于公开信用记录(如失信、限高、涉诉轨迹)识别其可能使用的银行、地址、甚至资产偏好。
这些“线索分析”过去要靠法官或律师一点点查、人工比对,非常耗时。
AI 大模型可以在几秒钟内形成“可疑资产画像”,这对案多人少的执行系统意义巨大。
三、作用二:从历史执行模式中“预测财产位置”,提高查人查物效率
中国法院有海量执行数据,但过去基本无法系统利用。
大模型(尤其是专用执行模型)能做的,就是把“历史模式”转化为“预测能力”。
1. 如何预测?
AI 可以在法院允许的数据环境内(如司法内网部署)分析历史执行案件,例如:
- 同类职业的人,最常用哪些银行?
- 同类行业的小企业主常在哪些省份购房?
- 有转移财产倾向的人常用什么路径?
- 家庭关系结构中,财产最可能落在谁名下?
- 企业法人长期拖欠债务后常见的隐匿方式是什么?
然后做出概率预测:
“该被执行人最可能拥有 X 类资产,应优先查询 Y 类机构。”
这能极大提升执行查控资源的效率。
2. 具体可实现的预测场景
- 若被执行人过去频繁开新公司,AI可判断其最常选择的注册地、行业类型,优先提示查询附近的工商信息。
- 若被执行人是典型高消费人群,AI 可预测其可能使用的高端银行、证券账户、理财渠道。
- 若其密集在某地区活动,系统可提示法院在该地区开展线下调查或联系当地执行局协助。
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法院已有类似的“资产预测模型”雏形,只不过大模型使它更智能。
四、作用三:辅助识别“异常财产行为”,提醒法官资产正在被转移
执行中的一大难题是——
被执行人总在法院查到之前提前转移资产。
AI 能做的价值是:
监测公开数据中异常行为的频率变化,并自动预警。
1. 可监测的“异常行为”
例如:
- 名下公司突然短期内密集变更股东、法人或注册地址;
- 多家关联公司同时注销;
- 社交平台发布“搬家”“出国”敏感动态;
- 名下公司频繁大额招聘、但同时规模缩小;
- 出现在多个高消费场景(奢侈品店、豪车、自驾旅行)却拒不还款;
- 被执行人经营的店铺突然打折清货、大量上架资产;
- 在公开交易平台频繁出售设备、库存;
- 近亲属名下公司突然经营异常或财务激增。
这些行为若由人力监控几乎不可能做到,但 AI 能从公开源抓取动态信息并快速识别趋势。
2. AI 能实时生成“资产风险指数”
例如:
风险指数:78% 过去48小时内 X 先生关联公司出现三次异常变更,疑似资产转移,应立即开展保全。
这并不是“铁证”,但对执行法官意义重大,因为它提供了“更快发现问题”的能力。
![]()
五、作用四:提高财产查控系统效率,协助法院筛查重复、无效线索
如今法院执行系统中已部署“全国法院执行查控系统”,可以联网查询 300 多个机构的财产数据。
AI 大模型能提供的提升包括:
1. 自动识别无效查询
例如某些银行账号早已注销、某证券账户无余额且长时间无交易,大模型可自动过滤,减少法官重复查询。
2. 自动匹配最有效查控路径
例如被执行人是个体户,模型能提示:
此类人群最常持有 XX 银行、XX商户结算账户,应优先查询。3. 在海量数据中进行“命中筛选”
法院经常从银行、金融机构收到庞大的返回数据,大模型可自动:
- 去重
- 分类
- 标记异常
- 生成“重点资产清单”
AI 可自动生成:
- 查控申请书
- 执行财产分析报告
- 执行方案建议
让法官把更多时间用于“决策”,而不是“体力劳动”。
六、作用五:辅助律师、申请执行人提供更精准的财产线索
AI 大模型不能查询隐私数据,但它能帮助律师、当事人在公开信息范围内做更精准的财产分析。
例如:
- 输入被执行人姓名、公司情况、过往涉诉情况,AI 能生成“可能存在的财产路径图”。
- 帮助律师找到更多“可供执行的公司”。
- 协助申请执行人准备更完善的线索材料,提高法官采取措施的速度。
换句话说:
AI 让“执行财产调查报告”从经验活,变成人人可用的工具。
七、哪些事情是 AI 大模型绝对不能做的?(必须讲清楚)
符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AI 不能做四件事:
1. 不能擅自查询公民银行账户、社保、通信、出入境等隐私数据
这是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涉嫌犯罪。
2. 不能作为“证据”单独使用
AI 输出的内容必须由人类审查并结合合法证据。
3. 不能越过法院查控系统
财产查控属于法院职权,大模型不能越权执行。
4. 不能自动对外泄露当事人信息
数据安全是司法应用的底线。
八、结语:AI不能替代法官,但能让执行系统从“人力密集”变成“智能驱动”
一句话总结:
AI 大模型不是“万能侦探”,但它会成为未来执行系统中最强的“智能助手”。
它不能突破法律红线,但在:
- 公开信息整合
- 风险预测
- 行为分析
- 执行策略建议
- 数据筛查
等方面,都能让执行效率成倍提升。
对于法院、律师、当事人来说,
越早使用 AI 工具,越能在执行中获得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