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1995年3月15日,经交通部人事劳动司批复,天津海事局交管中心(简称“天津VTS”)前身天津海上安全监督局交管中心正式成立。自此,矗立在天津港东突堤的那座监控“大塔”,像眼睛一样日夜注视并守护着进出天津港船舶的航行安全。30年来,它见证着航道从舟楫稀疏到百舸争流的壮阔图景,见证着天津港从传统装卸到智慧强港的跨越蝶变。
如今,它已成为渤海湾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重要枢纽”,每年实施船舶航行计划超11万艘次,保障邮轮、民生物资运输等重点船舶4000余艘次,船舶动态兑现率达99.8%,重点船舶跟踪率达100%,为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助力港产城融合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持续贡献着海事力量。天津VTS也先后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天津市文明单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在“一张白纸”上绘就蓝图
时间回溯到1985年,彼时的天津港正迎来外贸发展的浪潮,船舶流量逐年攀升,但简陋的设施设备,让“管得住、管得好”成为难题。“那时候码头泊位不断增加,可我们管理船舶安全进出港还要依赖人工去计算、排班,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一旦遇到雪天雾天,只能靠经验去计算排班,效率低不说,安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心里总悬着一块石头。”退休老交管人史光平回忆起当年的窘境,仍记忆犹新。
为破解困局,1985年天津港VTS项目正式立项,被纳入国家“七五”重点工程;1987年启动工程设计国际招标,1991年引进国际先进设备,随后土建工程紧锣密鼓推进——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年代,建设者们顶着海风、踏着泥泞,在荒滩上建起了雷达站,在机房里反复调试设备。
1995年3月,系统测试成功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的欢呼声响彻值班大厅。同年6月28日,第一艘货轮通过天津VTS调度安全靠港,天津港终于有了首个“水上交通大脑”。
这套由雷达、VHF组成的“基础版”系统,虽不及如今智能,却彻底改写了落后的管理历史:运行首年,天津港船舶碰撞事故率同比下降62%,货物吞吐量较上年增长23%,静态投资回收期仅7年,创下当时国内同类项目最优纪录。
随着天津港迈入“千万吨级”港口行列,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化趋势愈发明显,天津VTS的“升级之路”从未停歇。2007年,一期改扩建工程完成,首次实现AIS与雷达信号融合显示、CCTV联动跟踪等创新功能,开启了VTS智能化监管新篇章;2016年,伴随着VTS二期工程,交管中心正式启动了“智能VTS”研究和建设,天津VTS硬件设施和智能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研发的天津港智能船舶交通监管与服务系统、天津港复式航道智能管控一体化等成果先后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依托更加先进的“雷达+AIS+视频监控+VHF”四位一体监管体系,船舶定位精度大幅提升,更通过分区分频管理模式,将天津港“一港八区”及海河下游39.5公里航道划分为6个监管分区,彻底解决以往“一频多用”导致的通信拥堵问题。
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并持续驱动着VTS系统发生深刻变革。如今的天津VTS已形成11座雷达站监控天津港主要通航水域的监管格局:小物标雷达紧盯渔船动向,无人机库“一键起飞”,实现重点水域感知手段多重覆盖,“看得到、听得见、管得住”的目标早已超越预期。
协同创新树立“行业标杆”
津门通海,海事护航。三十载来,天津VTS以胸怀蓝海的格局与笃行务实的担当,扼守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核心航道,守护天津港“海上之门”的通航秩序,更以创新为翼,以协同为帆,深耕实践、持续突破,助力打造“航道上的京津冀”,在服务交通强国战略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2014年,天津VTS保障天津港复式航道开通运行,在原有单向航道基础上,通过精确划定通航分道,科学制定航行规则,实现大型船舶与中小型船舶双向并行通航,通航能力直接提升47%。
2019年,天津VTS实施船舶航行计划报告“零待时”服务举措,进一步释放港口通航潜能。彻底摒弃“新增航行计划提前4小时报告,变更航行计划提前2小时报告”的旧规,实现“航行计划随时接收,航行动态及时编排”的高效服务。该举措落地以来,受益船舶达32.58万艘次,平均单船节省等待时间2.63小时,不仅为企业大幅削减滞港成本,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24年,主导实施“精细化船舶动态时刻表”。突破原有动态编排依靠单一生产需求的局限,融合气象预警、交通状态、港口作业进度等动态因素,对整体交通流量进行削峰填谷,将船舶进出港计划的时间精细度由小时缩小至分钟级,进一步提高计划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航行计划变动率由27%下降至13%;主航道警戒区船舶会遇局面减少32.7%,精准引航率由91%提升至97%。而水上交通不安全行为分类分级管理的全面实施,进一步以信用管理理念引导水上交通参与方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逐步实现从事中事后监管向事前预防转型,安全监管质效明显增强。
协同创新的步伐并未止步于监管手段的优化。2024年3月起,天津VTS牵头航海保障、港口调度、引航机构、轮驳公司等多家涉海单位开展港航一体化联合值班调度,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实时共享,沟通成本有效降低,尤其在特殊天气条件下,应急疏港效率提升40%,为推动海事系统VTS值守模式革新,提高港航交通一体化监管服务效能提供了有益实践,而以此为雏形的天津港水上交通协同智控中心也已正式立项,这将成为天津VTS三十年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协同智控中心并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以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智慧大脑”为目标,规划构建集“监管、服务、应急、决策”于一体的综合体系——通过整合港航全链条数据,实现船舶动态精准预判、风险隐患主动排查、应急处置高效联动,推动港航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跨越,建成后,必将为北方国际航运枢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新动能。
人才培养固根基
三十载逐浪前行,核心在人,魂在文化。人才是守护水上安全的根本,而“大塔文化”则是凝聚人才、培育人才的精神内核。1996年3月,天津VTS迁入天津港东突堤交管塔办公,因建筑位置与形态的特殊性,这座塔被亲切称为“大塔”,“大塔人”的身份认同自此生根,历经岁月沉淀,“大塔”不仅成为地理坐标,更衍生为文化符号,逐步发展为“畅航津海”文化品牌,并进一步凝练形成“心航”文化体系,为人才培养持续注入深厚文化基因。
以文化为引领,天津VTS搭建起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2010年,“铁树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天津VTS人才培养和品牌团队培育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在工作室领头人的带领下,成员先后共撰写业务研究论文20余篇,取得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个,参与IALA提案9个,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直属海事系统国际提案评选三等奖1项等多项荣誉;成员也先后获得交通运输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直属海事系统先进个人、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五朵金花·V澜”女子团队还获评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人才队伍领域的累累硕果成为了“大塔文化”育人最生动的注脚。
2024年,天津VTS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VTS培训机构认证,成为海事系统北方片区唯一的VTS值班人员培训基地。为做优做强基地建设,天津VTS持续完善VTS人员培训管理制度机制和课程设置,加强培训师资库建设,升级VTS培训模拟系统,高质量做好VTS值班人员适任培训工作。近两年来,该基地累计为全国海事系统培养培训值班人员472名,成为北方片区VTS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
三十载潮起潮落,天津港的巨轮来来往往;三十载初心如磐,“大塔人”的目光始终紧盯那片蔚蓝。从“一张白纸”上建起“水上大脑”,以协同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大塔文化”培育过硬队伍,天津VTS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水上交通管理的时代答卷。站在新起点,这支队伍正加快推进水上交通协同智控中心建设,推进VTS系统全面国产化绿色化,以文化为魂、以人才为基,在守护津门、服务国家航运事业的道路上,继续逐浪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