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芯国际的动作,让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天平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
![]()
它用75亿美元的巨资,布局未来的成熟工艺,开启了更大的扩张计划,将产能推升到150万片/月的水平。
![]()
这个数字看似庞大,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芯国际对旧有市场的深耕和新兴市场的全面布局。
特别是对于汽车芯片和工业控制类芯片的重视,代表了其在传统成熟制程领域的坚实基础逐渐转化成越来越强的市场优势。
紧接着,技术层面发生了令人振奋的突破。
中芯国际公开确认其第二代FinFET工艺已成功通过客户验证,虽然规模量产仍在起步阶段,良率还不及业内领先的台积电,但这意味着中国的芯片企业在先进制程上开始稳步突破,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依赖成熟制程向追逐先进工艺的节奏,似乎变得更加清晰。
而且,他们开始小规模量产国产AI终端芯片,这对中国半导体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值得注意的是,客户结构的变化直观反映中芯国际在“走出去”。
前五大客户占比由去年的45%缩减到今年的32%,表明其全球化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不仅有欧洲汽车芯片巨头博世的加入,也获得了日本设计公司的青睐。
这说明中芯的客户来源更为多元,不再过度依赖某一两个大客户,从而降低了市场风险。
与此同时,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升至11.3%,只略低于三星(12.8%),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蚕食三星的市场空间。
特别是如果剔除三星内部自用订单,中芯国际居然反超了一些市场份额。
这给原本在“第一梯队”中的三星带来了压力,它们多年以来“吃算法”占据着市场的一部分空间,而中芯国际用低成本、不断扩张的成熟制程积聚力量。
与台积电的差距,则逐渐变得不那么显著。
虽然台积电量产的2nm芯片还遥遥领先,中芯国际还在14nm和7nm徘徊,但以成熟工艺为核心的成本优势逐渐浮现。
台积电的利润率高达45.7%,而中芯只有8.8%,这是技术成熟带来的差异。
但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逐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
简单来说,“价格战”与“技术战”的博弈正式拉开帷幕。
行业的未来走向,也逐渐清晰。
受美国不断升级的限制政策影响,中芯国际不得不加快国产设备的研发、自主设备的验证,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验证已显成效。
中芯并没有放弃技术自主,而是在多线作战中谋求突破。
这或许会迎来一段时间的“折腾期”,但要想拉大与台积电的差距,依赖自主设备绝对是未来唯一出路。
而且,全球市场对成熟芯片的需求,预计会持续至2026年。
Counterpoint等研究机构预测,成熟工艺芯片去年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延续。
这个时间窗口,中芯国际捉住了,它可以用规模、价格优势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缓解短期内在先进制程上的差距。
这其实也验证了一个疑问:在全球微芯片荒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谁能快、谁能稳,赢面就越大。
到这里,中芯国际既有难题,也有潜力。
技术上的“卡脖子”和设备自主化,是当前最大的瓶颈,但他们在产能扩张、客户多元化、部分先进技术突破中取得的成绩,已令行业不得不重视他们的崛起。
未来2-3年,半导体版图或许会出现“第一名仍然是台积电,但中芯国际和三星争夺第二”的新格局。
如果让你猜,能不能在这场“芯片拼搏”中,真正见到中国自主芯片企业的全面崛起?
答案还得看中芯国际能不能真正突破那几道“技术门槛”。
连设备都还在“跑龙套”,所到之处仍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就是所有行业玩家的心声。
最后,留下这个思考:这场“谁能笑到最后”的角逐,到底是真正靠技术,还是靠价格和产能?
依赖拼规模、价格对抗是否能长久?
或许,未来的竞争,和现在的这个“短兵相接”才刚刚开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