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多有这样的观察:刚搭建养鸡棚时,周围还长满了各种杂草,常见的有狗尾巴草、蒲公英,牛筋草,小飞蓬等,可要不了多久,棚子周边就渐渐变得光秃秃,甚至连杂草都难以扎根。
有人以为是鸡“吃”光了草,可仔细想想,鸡的食量有限,单靠啃食似乎不足以让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
其实,养鸡场从“草木葱茏”到“寸草不生”,是鸡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与土地生态相互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
首先,鸡的“觅食本能”,是草木消失的“直接推手”。鸡虽以谷物、饲料为主食,但天生爱啄食新鲜植物——刚冒芽的草尖、带露水的叶片,甚至植物的嫩根,都是它们眼中的“美味”。
尤其是雏鸡,对青绿饲料的需求更高,会不停地在地面啄寻。更关键的是,鸡并非“挑着吃”,而是边走动边啄食,哪怕是刚长出的幼苗,也会被它们啄断根茎。
![]()
久而久之,地面上的草本植物要么被直接吃掉,要么因根茎受损无法生长,原本茂密的植被就慢慢变得稀疏。
其次,鸡的“踩踏效应”,让土地失去了“孕育能力”。
鸡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活动,无论是觅食、沙浴还是休息,都会在固定区域反复踩踏。一只成年鸡的体重约1.5-3公斤,一群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鸡,长期在同一区域活动,会像“小型压路机”一样压实土壤。
原本疏松透气的土壤,会变得板结坚硬,土壤间隙被挤压,氧气难以进入,水分也容易流失。
而杂草的种子发芽、根系生长,都需要疏松的土壤环境,板结的土地就像给种子套上了“枷锁”,即便有草籽落在地上,也无法扎根发芽,这也是养鸡场周边“寸草不生”的重要原因。
![]()
再者,鸡的排泄物危害也不少,会形成“土壤盐碱化”,抑制植物生长。
很多人以为鸡粪是优质肥料,能让土地肥沃,可实际上,新鲜鸡粪的养分浓度极高,且含有大量尿酸、盐分等物质。
在养鸡场周边,鸡粪会不断堆积,若未及时清理或发酵,这些物质会慢慢渗入土壤。
一方面,高浓度的养分的会“烧”伤植物根系,就像给庄稼施了过量化肥一样,反而会让植物枯萎;
另一方面,鸡粪中的盐分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而大多数杂草、草本植物都不耐盐碱,一旦土壤盐碱度超过适宜范围,植物就会因无法吸收水分和养分而死亡,土地自然也就变得光秃秃。
![]()
最后,鸡的“领地习性”,会破坏植物的“繁殖循环”。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通常以养鸡棚为中心,在几十米内活动,一般不会超过一里地,这就是鸡群的最大活动范围了。
在这个范围内,不仅植物的幼苗会被啄食,就连植物成熟后结出的种子,也难以逃脱鸡的“关注”——很多杂草的种子会被鸡啄食,即便有少量种子掉落地面,也会因土地板结、盐碱化而无法发芽。
如此一来,植物既无法正常生长,也无法完成繁殖,久而久之,养鸡场周边的植被就失去了“更新能力”,只能慢慢退化、消失,最终变成“不毛之地”。
其实,养鸡场变“光秃秃”,并非鸡的“过错”,而是人为管理与生态平衡失衡的结果。
若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简单调整:定期更换养鸡区域,让土地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同时,也要控制养殖的密度,不宜一个区域放养太多的鸡!
还有就是要及时清理鸡粪,经过发酵后再还田,既能发挥肥料作用,又能避免土壤盐碱化。
特别是想要林下养鸡的,就更是如此,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期改变它们的活动区域,这样才能让鸡群帮忙除草的同时,也不会给林地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因,我们既能养好鸡,也能守护好土地的生态,让养鸡场与植被和谐共生,而非让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