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釜村,位于内丘县东部,村名由来,请看1983年《内丘县地名资料汇编》:“黄釜。汉代郭巨埋儿孝母,得黄金一釜,得名黄釜。”
一、黄釜村可考的历史,是在南北朝时期
黄釜村,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建有玉泉寺。康熙《内丘县志》:“玉泉寺,在黄釜前,有圣水井,故名,北齐天统年建。‘’清道光《内丘县志》卷一也有相同记载。天统,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565—569),共四年。
二、黄釜村神应王庙,建于北宋何年?
黄釜村,北宋曾建有神应王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百十七,内丘县条:“鹊王庙三,一在鹊山下,即《府志》谓神应王庙,汉唐已有之,不详始建,宋仁宗玺封神应王。一在城东北隅,一在黄釜村。”
相关记载还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四十九:“鹊山神应王庙,庙在顺德府内丘县西六十里鹊山下,汉唐已有之,始建不详,祀秦越人,宋仁宗敕封神应王。”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神应王庙 在内邱县西六十里鹊山下,始建未详,祀秦越人,宋仁宗封神应王。”
黄釜村神应王庙,具体建于宋仁宗几年?
有以下古籍可资参考。元-纳新《河朔访古记》 卷中:“扁鹊庙碑,在汤阴县,仁宗景祐元年九月,诏封扁鹊为神应侯。因上疾愈,从医者许希有之请。今曰神应王,未详何代所封也。”景祐[yòu](1034年-1038年十一月)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三个年号,共使用5年。
明-康海《武功县志》卷一:“加封徽号,盖自唐玄宗天宝中,敕建庙貌,封神应公。宋仁宗嘉祐初,封济民侯;七年,改封明应公。神宗熙宁八年,进封神应王。其所以卫国济民,灵应昭晰,祀典秩然。历历可见。”嘉祐(1056年9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使用八年。
但是,明代黄釜村重修神应王庙碑记的记载与上述不同,而是初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要比上述记载早近20多年。
![]()
[明] 张文宪撰《殳山先生遗稿》卷二,《修鹊山神应王祠记》:“顺德府内丘县黄釜村有神应王行祠一区,盖创自宋景德中,经久颓敝。元至正中,里人申尹侯良弼爰输巳有,兼募居民钱谷,焕加修饬。”景德(1004-1007)是宋真宗的年号,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
三、黄釜村渡口,有多古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百十一:“黄釜村渡,《府志》《县志》俱未载,按《畿辅通志》在内丘县南十里。”
![]()
《畿辅通志》卷四十二:“鲁亭渡,在内邱县南十里,相近有黄釜村渡。”黄釜村渡口的由来,盖因七里河。“七里河,城南七里,发源自西丘村、程村田间沟浍之水,由永安、鲁亭,经河村而东,至留孙村、黄釜村,散于田。”
三、"黄釜"为"皇釜"隐语纯属假说,根本经不起推敲 黄釜村申姓,如上所述,可考最早的有“元至正中,里人申尹侯良弼”。至正(1341—1368)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年号。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控制江南全境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据《洪洞家谱研究》记载:“元朝末年皇室有曰姓,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大都失陷时改曰姓申,逃匿流散到东昌、大名、彰德三府。” 由此可见,黄釜村“元至正中,里人申尹侯良弼”早在至正二十八年之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居住在此村。 但是《申姓探源:打锅申“九胎十八子”都在哪?——元代蒙古皇族后裔曰璟十八子后代地域分布考证》,署名“太行居士”2025年8月20日却写道:
内丘县:六子文平隐居于此;十六子文瑞迁居内邱黄釜村("黄釜"为"皇釜"隐语),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无独有偶,作者不详的《海曲申氏的考究》一文中言之凿凿:
内邱柳林沟《申氏宗谱》十六子文瑞迁内邱黄釜村,“釜”者锅也,黄釜乃皇釜之隐语也。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
值得质疑的原因有两点:
1.“元至正中,里人申尹侯良弼”与申文瑞,是否是同一人?
2.黄釜村村名自古有之,自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千年未曾改名,一直沿用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