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里,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驿道尘土飞扬,一名骑士背插猩红的旗帜,腰间佩刀、背着密函,策马如飞。路上商旅闻声避让,驿站守军早已牵出备好的骏马。“八百里加急!换马!”声还未落,骑士已翻身上新马,继续向着下一站狂奔。
![]()
这便是古代最顶级的“极限速递”,可若换算成现代时速,它究竟有多快?
要算清这笔速度账,得先破解古代“里”的计量密码。
和现代统一的“1里=500米”不同,古代“里”的长度随朝代略有差异,其中明清时期的标准最具代表性:
1古代里约等于如今的576米。
以此为基准,“八百里加急”的距离便有了清晰答案:800乘以576米,得出总距离460800米,换算成公里就是460.8公里,约等于461公里。
这个距离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从北京到济南的直线距离,或是从上海到合肥的路程,或从成都到巴中的距离,放在现代自驾也需5小时左右,步行至少需要26天,若有高山的话,至少39天,极端情况下,翻山越岭且只有羊肠小道,则需要60天,还有可能领盒饭。
所以,这个距离在古代绝非短途。
![]()
再看时间维度。
“八百里加急”是国家最高级别的信息传递任务,仅用于边境告急、大规模叛乱等关乎王朝存亡的大事,皇帝与朝廷必须在24小时内收到消息,才能及时调兵遣将、制定对策。
因此,计算时速的核心条件明确:24小时内跑完461公里。
根据“速度=距离÷时间”的公式,461公里除以24小时,得出平均时速约为19.2公里,大致在19至20公里/小时之间。
看到这个数字,不少人会疑惑:“才19公里/小时?骑共享单车使劲蹬都能到!”可若结合历史典故与制度细节,就会发现这19公里/小时的背后,藏着冷兵器时代信息传递的“物理极限”,更见证着无数生死攸关的历史瞬间。
![]()
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八百里加急”的威力显露无遗。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避寒,两地相隔三千余里。
据《资治通鉴》记载,叛乱消息仅用6天便传至长安,算下来日均传递五百里,按唐代一里合454.2米换算,日均行程约227公里,小时均速接近10公里。
虽未达到“八百里”的理论峰值,却已是当时常规驿速(日均180里)的近3倍,正是这及时的军情传递,让朝廷得以仓促组织防御。
而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的诗句,更生动描绘出驿卒飞驰的紧迫场景。
到了宋代,“八百里加急”升级为“金字牌急脚递”制度,将速度推向新高峰。
这种急递用红漆黄金字木牌,刻有“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字样,驿卒腰间系铃,沿途驿站闻铃便需提前备马等候交接,真正实现“过如飞电,望之者避路”。
最著名的便是绍兴十年,宋高宗接连发出十二道金字牌,从临安至岳飞北伐前线约二千里路程,4天便送达,日均五百余里,换算成现代距离约270公里,小时均速超11公里。
这急促的铃声不仅终止了岳家军的北伐进程,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加急快递”。
明代的驿传体系则以严密著称,朱元璋登基后一月内便下令广设急递铺,“每十里设一铺,铺丁十人”,全国近两万处铺站形成庞大网络。
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时,昆明至北京近三千公里的军报,驿卒仅用九天送达,日均超三百公里,小时均速达13公里,甚至快于现代普通快递的陆运速度,正是这高效传递让清廷得以统筹调度平叛兵力。
![]()
这些典故无不印证着“八百里加急”绝非单人单马的冲刺,而是整套国家系统的协同作战。
首先,它是“全国驿站的接力赛”。唐代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2万余名驿务人员待命,每20里一驿的布局让换马接力无缝衔接。
其次,它依赖“严苛制度的保驾护航”。唐朝法律规定,驿卒延误军报罪加三等,若致战事失败直接判绞刑;而“阻碍加急传递者格杀勿论”的铁律,更让强盗都不敢觊觎——毕竟加急文书多为军事机密,既无变现价值,劫取便等同于谋逆。
更关键的是,这速度是“拿马命与人力换的”。
唐代为八百里加急专门选用肩高超1.4米的波斯种马,即便如此,一场加急任务下来,累死十几匹马也属常事。
驿卒更需在马背上吃喝作息,不少人体质不支,送达后便劳累而亡。
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虽讽刺的是宫廷享乐,但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运输,确实动用了同等规格的加急驿传,足见其成本之高——非国家存亡或帝王特需,绝不轻易启用。
若与现代场景对比,更能凸显这19公里/小时的含金量。
人步行时速约5公里,慢跑约10公里,即便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全程平均时速也仅20公里左右——“八百里加急”的理论速度竟能与之持平,且运动员只需跑42公里,而加急系统要24小时不间断运转。
更直观的是与现代电动车对比:城市合规电动车限速通常25公里/小时,19公里/小时已接近这一标准,也就是说,古代最紧急的信息传递速度,几乎能赶上现代民用电动车的通行速度。
说到底,19至20公里/小时的数字虽不惊人,却是古代帝国用“全国驿站网络、训练有素的驿卒与驿马、严密的交接制度”堆出来的极限。
从安史之乱的军情到十二道金牌,从边塞告急到皇权更迭,这马蹄踏出来的速度,曾维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
![]()
在没有内燃机、电报与互联网的年代,这19公里/小时,就是能点燃烽火、调动千军万马的“古代光速”,每一公里都浸透着王朝的财力、人力,更藏着驿卒与驿马的悲壮。
那尘土飞扬的驿道上,奔跑的不只是马蹄,更是一个王朝守护存亡的“速度与决心”。
致作者:《写乎》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
投稿邮箱:499020910@qq. 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