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源自贵州深山的面条,历经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安顺市普定县城出发,跨越山川湖海走进全国千家万户,成为热销市场的“黔味名片”。2024年,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苗干妈)营收成功突破1亿元,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与贵州省苗阿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苗阿爹)长达8年的深度协作——两家企业以“携手”破局,用“共赢”铺路,在“小面条”里做出了大产业的文章。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普定县的苗干妈生产基地,探寻这场协作共赢的产业密码。
![]()
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加工产品
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作响,自动化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在和面、压延、切条、烘干、包装等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目前一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行,30人一组的两个班组实行24小时轮班制,就是为了保障市场供应不脱节。”苗干妈生产厂长彭字修介绍,工厂主打非油炸大碗面、火锅面、荞麦面等特色蔬菜面,常规品类达十几个,眼下正值生产销售旺季,日均产量5000至8000件,月产量稳定在1000吨左右,“这样的产能规模,要是没有苗阿爹的支持,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时间回溯到2017年,彼时的苗干妈刚起步不久,面临着销售渠道狭窄、供应商资源有限、生产工艺不成熟等多重难题;而苗阿爹在食材采购、市场布局等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次行业交流中,两家企业负责人一拍即合,开启了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型之路。“最初是共享供应商资源,我们发现联合采购面粉、蔬菜粉等原材料,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后来又打通了销售渠道,苗阿爹的线下经销商网络和我们的线上电商渠道互补,市场覆盖面一下子就打开了。”苗干妈总经理龙开成回忆,协作初期,双方就成立了专项对接小组,每月召开一次沟通会,及时解决生产、销售中的衔接问题。
![]()
面条成品
在生产工艺上,两家企业更是实现了“技术互通、优势互补”。苗阿爹深耕食材加工多年,在天然色素提取、营养成分保留等方面有着成熟技术;苗干妈则专注于面条生产工艺的优化升级,在口感改良、成型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联合研发了蔬菜面系列产品,苗阿爹提供天然蔬菜粉的提取技术,确保面条色泽自然、营养不流失;我们负责优化面条的筋道和烹饪特性,让产品既保留黔味特色,又符合全国消费者的口味习惯。”龙开成说,通过技术共享,双方不仅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还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联合研发的荞麦面、菠菜面等产品,已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单品,占据公司总销量的40%以上。
同时,销售端的协同发力,让“黔面”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苗阿爹凭借多年积累的线下渠道,将苗干妈的面条带入全国多个省市的商超、便利店和餐饮机构;苗干妈则发挥线上运营优势,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路径,提升品牌知名度。“我们共享销售数据,根据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调整产品配比和推广策略。比如北方市场偏爱宽面,我们就联合调整生产规格;南方市场注重健康养生,我们就重点推广荞麦面、杂粮面等产品。”龙开成介绍,8年来,通过渠道共享、数据互通,两家企业的销售成本平均降低了20%,销售量实现了年均30%的增长,销售市场从最初的贵州本地,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让“黔味”面条真正香飘全国。
![]()
即将发货的成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苗干妈的产品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此,苗干妈启动了第二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第二条生产线预计11月底正式投产,投产后月产量将提升至1800吨左右,能有效缓解产能压力。”龙开成表示,下一步,两家企业将进一步深化协作,计划联合打造“黔面产业联盟”,在原材料采购、生产代加工、品牌联合推广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并依托普定县便捷的热蒸汽供应资源,开展生产代加工合作,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
从单一企业的探索,到两家企业的携手共赢,苗干妈与苗阿爹的协作之路,不仅让一碗小面条撬动了亿元大产业,更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协作样本”。未来,随着协作的不断深化,这碗承载着黔味特色与匠心品质的面条,将更好地飘香全国。
来源:掌上安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