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就是胜利
第1题
单选题 2020年,山西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54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1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130.0千公顷,增加3.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8.3千公顷,减少11.4千公顷;中草药材种植面积77.5千公顷,增加16.4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9.0千公顷,增加8.6千公顷。
全年全省粮食产量1424.3万吨,比上年增产62.5万吨,增长4.6%。其中,夏粮236.8万吨,增长4.0%;秋粮1187.5万吨,增长4.7%。![]()
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①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1361.8万吨
②2020年,表中所列山西省主要农林产品中,产量最少的产品,其产量的降幅最大
③2020年,山西省平均每季度粮食产量约356.1吨
④2020年,山西省谷子产量的同比增幅比小麦高2.9个百分点
A.4
B.3
C.2
D.1
第2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中国老百姓从“饥饿时代”进入了“饱食时代”。过多膏粱厚味的摄入,令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逐渐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当我们欣喜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时,却忽视了另一个“增长”:我们用1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人用30年完成的体重增长。我们用5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近200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其实,约七成的慢性病是“吃”出来的。有“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之誉的世界营养学权威柯林·坎贝尔博士的话或许更具震撼力——“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今天,食物于我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健康维护和精神享受上。尤其在快节奏、多元化的今天,口腹之欲的美好感受带来了味蕾与心理上的极度舒适。在美食不可辜负的激励下,人们吃得好,吃得精,吃得多,最后在八珍玉食、觥筹交错之间吃到撑。
人们对“吃撑了”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又该长肉了”。摄入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肥胖已被太多的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吃饭过饱的人自控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也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吃得过饱的直接危害是胃肠道。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 。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有研究者指出,饱食可以诱发人脑内一种名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而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有数据表明,约3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其青壮年时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饱食的危害还不止这些。比如,饱食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饱食易带来大脑缺血、缺氧,妨碍脑细胞发育,影响儿童智力;如果晚餐过饱,胀满的肠胃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压力会延展至大脑皮质,从而诱发神经衰弱。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晚餐常常是一天中吃得最多、最丰盛的一餐。营养学家对晚餐的看法是,晚餐决定人的体重和寿命。因为晚餐吃得太多,必定拉长吃饭的时间,饱腹之后,加上一天的辛苦,便更容易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放松。等到该睡觉的时候,机体的大部分组织器官进入代谢缓慢的“休整”状态,而胃肠道却依然处在被迫的“紧张工作”中,从而造成机体部分状态不平衡,这无异于给身体健康埋下炸弹。
古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过:“夜饭饱,损一日之寿。”今天的营养学家也劝诫人们:“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公主,晚餐吃得像乞丐。”换句话说,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少食就是养生。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A.“饱食”的代价
B.少食就是养生
C.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D.那些不该有的口腹之欲
第3题
单选题![]()
表中所列的行业,与上年同期相比,2021年3季度与1-3季度的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上升的有几个?
A.6
B.5
C.4
D.3
第4题
单选题![]()
2019年1~12月G省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总停留天数比上年同期约增长:
A.-3.2%
B.-2.1%
C.20.1%
D.21.5%
第5题
单选题①你一定见过路边的树叶被虫吃得惨不忍睹,你也一定听过虫害肆虐的报道。但事实上,植物也不会坐以待毙,它们也有各种各样独特的防虫手段。从一开始,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就很微妙。总体而言,植物和虫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受益,两者之间相互帮助、互利互惠、共同成长。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植物和虫的关系却是第二类——单纯的取食行为。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这就是共进化理论。
②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最初由两位生物学家在研究粉蝶与其寄主十字花科植物关系时提出。简要说来就是,植物通过进化,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物,保护了自身;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这些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成对的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昆虫食性的专化、形成动植物生态关系多样性。该理论还认为:昆虫对植物的取食大大增加了植物物种多样性,这种植物物种多样性又反作用于昆虫,同样也增加了昆虫物种的多样性,这是相互促进的。
③生物总是在进化的。很少有植物跟动物一样移动,那么植物就注定要面临更多的环境挑战。例如非生物的环境因素:干旱、洪涝、紫外线、盐碱条件等。在生物进化的早期,虫类的祖先们开始以植物为食,因此,为了物种的延续,植物们不得不进化出一套适应环境的机制。植物们为了生存必须拼尽全力,它们的祖先由于承受了巨大的被取食的压力,所以需要不断进化,一些优异的性状就在环境不断变化中得以保留。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进化 几率小, 非常缓慢和危险,毫无疑问,只要有朝着有利于群体生存的方向发展的可能,那么这种冒险就是值得的。
④根据防御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这种进化出来的优异性状防虫术统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直接的,称之为“直接防御”。比如,有些植物长出坚硬锋利的刺、毛,严禁虫子靠近,或者增强角质层的厚度,增多蜡质的合成,让虫子们咬不动。除此之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果实和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改变植株性状等进行直接防御。
⑤另外一类植物的防御方式是间接的,称之为“间接防御”。植物确实害怕被虫子吃,可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再厉害的虫子,终究还是有天敌的。于是,有的植物在遭受虫子袭击的时候会释放出一些挥发性化合物到空气中,引诱虫子的天敌前来捕食虫子。
⑥对于植物来说,当有虫子来咬食时,它要做出决定,是集中进行防御,还是继续快速生长。如果防御的代价高到一定程度, 。人们很早就提出了这个理论,而验证这个理论的好例子是烟草属植物。在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生长有同一野生烟草的两个品种,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把同一种虫子放在这两种烟草上,看看它们的反应是否相同,结果发现,犹他州野生烟草的抗性非常强烈,采用生产较大量尼古丁的方式来防御昆虫;而亚利桑那州的野生烟草响应不强烈,但长得很快,快快生长、开花、结果,完成播种后代的使命。进一步研究后,人们认为这和亚利桑那州野生烟草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这里虫害不是很严重,野生烟草可以不用太在乎虫子,尽快地完成开花、结果的生命过程即可应对虫害。
⑦当然,植物防虫的手段远不止这些。有的植物在碰到虫害后,会产生某些特殊的气味,吸引昆虫的天敌来取食,从而起到防御作用;还有的植物会利用其他植物受到虫害后产生的警戒信号,从而使自己快速地做出防御反应,来帮助自己御敌。
根据上述文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昆虫的取食塑造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
B.有些植物在碰到虫害后会产生特殊气味来御敌
C.植物长出坚硬锋利的刺属于直接防御的方式
D.植物相比动物而言将会面临更多的环境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