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去乡下,跟一位乡镇领导聊天,他说起单位的临时工(雇员)已经5个月没发工资了,说起这些临时工的日子确实挺不容易的。
其实一直以来,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待遇不算高,但因为工作相对轻松、周末固定、还有些福利,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去做的。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推进,加上基层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临时工的日子也像大家常说的那样,“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今天,我们就结合基层“三保”政策和临时工的真实处境,来聊聊为什么越来越多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工资发不出来了。
![]()
第一个原因,是临时工的工资没有被纳入财政的强制性保障范围,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现在,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的工资是纳入“三保”范围的,属于财政刚性支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国家粮票”,所以正式职工工资发不出来的情况其实不多。但临时工就不一样了,除了少数岗位——比如法院、检察院的聘用制书记员,或者部分公安机关统一招录的辅警——工资由财政全额保障之外,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工资来源虽然也和财政有关,但具体发多少、什么时候发,还得靠单位自己想办法筹钱。有人形象地把这叫做“单位粮票”。“国家粮票”和“单位粮票”,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在基层财政越来越紧张的今天,没有制度上的硬性保障,工资能不能按时发、发多少,就完全要看单位的“家底”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单位的临时工工资会出现拖欠。
第二个原因,是机关事业单位里临时工的人数增加得太快了,这也让工资发放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几年,基层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但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编制却卡得很严。为了应付“人少事多”的局面,很多地方只能大量招临时工。结果,一些单位的临时工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正式职工。人数一多,工资支出的压力自然就大了。举个例子,某县在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县财政编制内人员大约15580人,而临时工人数已经达到28806人,临时工数量差不多是正式工的1.85倍。临时工工资的总预算,已经接近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四分之一。这么庞大的临时工队伍,对基层财政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除了上面说的工资问题,临时工还要警惕一点,就是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的“清退潮”。
虽然目前来看,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还是能正常发放临时工工资的,但谁也说不好这种状态能维持多久。其实从前两年开始,不少地区就已经陆续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了。有的单位是按比例逐步清退,有的干脆“一刀切”。所以,如果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是单位的临时工,尤其是那些没有签长期劳动合同,或者属于第三方劳务派遣的,一定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未雨绸缪总是好的。当然,跟一些私企裁员时的做法比起来,机关事业单位清退临时工一般会更规范一些,该给的经济补偿通常不会少,过程也相对体面。
总的来说,临时工工资发不出来,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它和财政保障制度、人员编制政策、单位用工方式都有关系。而从趋势上看,随着机构改革和财政管理的进一步收紧,临时工这个群体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变化和挑战。不管是选择继续留下,还是早做其他打算,提前认清形势、做好准备,总不是坏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