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去年考进市里的单位,她当时特别高兴,以为进了政府大楼工作就是正式公务员了,结果上班第一天签合同,才发现是聘用制,没有编制也没有那些福利,后来她才了解到,很多人都和她一样有这种错觉,觉得在机关里面上班就等于是铁饭碗。
今年三月中央发布文件,明确了公务员的界定范围,并非所有穿西装坐办公室的人员都属于公务员,只有八类人员符合标准,包括党委部门负责决策的干部、法院法官、检察院检察官以及部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国家赋予的公权力并依据《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而打字员、司机、财务等辅助岗位人员则不在其列。
![]()
全国实际公务员人数大约七百零五万,这个数字在总人口里还不到百分之一,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超过二百四十万人报名,但里面很多岗位其实不算公务员编制,只是聘用合同工,不少考生看到市直单位或政府机关的名称就直接报考,没有仔细阅读招录公告里关于是否纳入公务员管理的那行说明,等到正式上岗才发现,自己的待遇和真正的公务员存在明显差距。
![]()
现在把界限划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以前情况比较混乱,有些单位人手紧张,就让合同工承担核心工作,导致外界分不清哪些是正式公务员,媒体也习惯把机关工作人员统称为公务员,加深了大家的误解,实际上很多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早就被调整出公务员范围了,但公众还把它们看作稳定的体制内岗位。
这背后其实是机构改革的需要,中央打算清理那些模糊地带,避免责任和权力脱节,以前有些人挂着公务员的名义,实际做的是临时工的工作,出了事情没人负责,现在要按照职能来管理人员,而不是根据身份决定待遇,这样做事更清楚,也更公平。
可是公众的认知跟不上政策变化,大家还在问为什么不能转编,其实地方已经在查违规设岗的事,审计部门今年开始盯紧那些名义参公实际用工的单位,但普通人还是看表面,觉得穿制服坐办公室的就是公务员,其实现在判断标准变了,要看这个人有没有法定权力,是不是法律授权干活。
![]()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待遇和前途,聘用制员工每年签一次合同,随时可能不再续约,他们没有晋升渠道,工资基本不涨,社保交得很少,住房补贴和岗位津贴这些福利根本轮不到他们,有人工作了三年才发现,自己和隔壁穿正装的同事完全不在一个体系里,对方可以升职加薪,自己只能等着合同到期再谈条件。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在区里一个部门干了四年,他一直觉得自己早晚能转成正式编制,结果今年单位调整改革,他那个岗位直接被划成市场化服务岗,连合同都没续签,他觉得挺委屈,说自己天天加班写材料,比正式员工还努力,可是制度就是制度,不会因为你做得多就给你编制。
说白了就是信息不对等,很多人报考公务员之前没搞清楚岗位性质,光看单位名字就报名了,其实招录公告里都写得明明白白,只是没人仔细阅读,现在中央划出红线,也是让考生认清现实,在政府大楼上班的人不一定就是公务员,真正的公务员是拥有法定权力、受到法律约束、领取国家工资的那部分人。
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各个行业都存在正式员工和临时人员,政府部门也是一样,重要的是提前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避免工作几年后才发现方向不对,现在政策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将来报考前要多查阅官方通知,不要被机关单位的名头误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