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之托·重于泰山”
串通投标罪的无罪辩护,需精准把握犯罪构成要件,结合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从行为性质、主体资格、情节严重程度等多维度构建辩护要点。
串通投标案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一、案件数量显著增长
2025年上半年,人民法院受理串通投标罪一审案件707件,同比大幅上升30.44%,这一增长幅度远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总体2.65%的上升水平。
这种增长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1. 巨额利益诱惑
串通投标案件频发的首要原因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在招投标活动中,项目标的额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串标一次就能获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超额利润。
相比之下,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使得一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
2. 制度设计缺陷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是串通投标频发的重要原因。
虽然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政府采购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和细致,给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同时,违规成本过低,罚款数额远小于违规所得,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3. 监管机制薄弱
招投标行为缺乏有效监管,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监管部门对招标人、招标代理公司以及投标人的监督不到位,导致串通投标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查处。
特别是在电子招投标系统普及后,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为串通投标提供了新的隐蔽手段。
三、犯罪手段的演变与升级
1. 手段日趋隐蔽化
当前串通投标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隐蔽化、技术化的新特点。
犯罪分子通过"量身定做"招标参数、控制评标专家评分账户、采用阶梯式布点报价等方式规避监管。
这些手段表面合法,实则暗箱操作,增加了查处难度。
2. 犯罪主体多元化
串通投标的参与主体,已不再限于传统的投标人之间,而是覆盖招投标活动的全流程和各环节,包括招标方、投标方、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等中介与评审方。
![]()
3. 技术手段升级
犯罪分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植入远程软件窃密、使用不同电脑设备规避IP地址监控等方式,使串通投标行为更加隐蔽。
四、政策环境变化
1. 监管政策收紧
202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招标人主体责任履行指引》,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
2. 处罚力度加大
2025年新规对串通投标的处罚力度全面翻倍,罚款上限从原"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八以下"提升至"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单项目罚款上限直接翻倍。
3. 技术监管升级
各地纷纷建立围标串标大数据分析预警平台,通过数据穿透式比对、机制协同等方式,提升监管精准性与实效性。
这种技术监管手段的升级,使得更多隐藏的串通投标行为被揭露。
五、深层社会原因
1. 社会诚信缺失
串通投标这种投机行为之所以存在,社会诚信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注重短期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诚信建设。
2. 地方保护主义
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默许本地企业串通排斥外地竞争者,美其名曰"扶持地方经济",这为串通投标提供了生存土壤。
3. 腐败温床
串通投标案件动辄上亿元的标的额,以权钱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滋生腐败问题。
一些公职人员、招标代理公司负责人、评标专家在招投标中因收受贿赂被移送司法机关。
最后结论
串通投标案频发是利益驱动、制度缺陷、监管薄弱、技术升级、社会诚信缺失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技术手段的升级,更多隐藏的串通投标行为被揭露,这就解释了为何近期此类案件数量显著上升。
未来,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手段的持续升级,串通投标行为将面临更加严厉的打击和更高的违法成本。
作者:
九章刑辩创始人;
安徽律师门户网创始人;
亳州律协·刑委会主任,金亚太(亳州)律师事务所主任,谯城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目标:穷二十年蛮力,救一百条人命!
联系:①③⑧ ⑤⑥⑤② ⑥⑥①⑥!……
免责声明:
本号所有非原创资料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作商业用途,若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联系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