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春潮涌动。这一年,广东旅游部门率先开放内地公民赴香港旅游,同时香港歌星罗文应邀赴广州演出,成为首位登陆内地舞台的港台流行歌手。
![]()
只不过,虽然广东已经率先开始搞改革开放了,但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放开,罗文的演出本被要求遵循既定模式——歌手需端庄站立,面对固定麦克风如作报告般演唱。
然而,当《狮子山下》的旋律响起时,罗文难抑创作激情,竟抓起麦克风,拖着电线在舞台上奔走歌舞,时而摇摆身躯,时而与观众互动。这种今天司空见惯的舞台表现,在当时却如惊雷般震动了整个社会。
舆论风暴随即席卷而来。全国各大报刊连续发表批评文章,将罗文的表演斥为“资产阶级腐朽台风”,进而对广东出现的音乐茶座、港台流行曲、青年人的卷发、喇叭裤、迷彩服等新生现象展开全面批判。
![]()
一些主流媒体相继发问:“社会主义文艺阵地还要不要”,更多媒体则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靡靡之音腐蚀青年”。更有人将喇叭裤与“西方颓废文化”直接划等号,将迪斯科视为“精神污染”,一时间,舆论把广东尤其是广州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这场争议也很快超越了文艺范畴。当时,各省很多干部到广州考察,一些老干部目睹广州街头景象后老泪纵横,痛心疾首地说:“没想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变成这个样子”。
有人甚至上书中央,强烈要求关注广州的问题。数据显示,仅1981年下半年,中央收到的相关群众来信就达千余封,其中超过七成对广东的“新风尚”表示忧虑。
![]()
风波愈演愈烈之际。此时,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正好到广州考察工作,向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转达了中央的担忧,建议他还是要好好地管一下这个问题,不然北京那边有议论。
任仲夷与万里进行了长谈,说中央的忧心他早就关注到了,但他还是认为,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管大事,这些生活小事还是随他吧。
任仲夷的包容态度源于他对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早在主政广东之初,他就提出“排污不排外”的著名论断,强调要对境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他甚至在省委会议上多次提醒干部:“不能把蚊子、苍蝇放进来,就把窗户永远关上。”据时任省委工作人员回忆,任仲夷常说要相信群众的辨别力,“青年们穿什么、听什么,只要不违法乱纪,就该给予空间”。
历史证明,这场风波恰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罗文演出后三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首次邀请香港歌手登台;五年后,广州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信天游》等“西北风”歌曲风靡全国;十年后,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当初的质疑者逐渐转变了观念。
1985年,任仲夷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中央找他谈话时,对他在广东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任仲夷回首自己的在广东的这几年,感叹地说:“我安全降落了”。
![]()
实际上,这既是对个人政治生涯的总结,也是对那个激荡时代的注脚。正如一些媒体在评价任仲夷时讲的那样,他顶住压力保护的不仅是罗文的歌声、青年的喇叭裤,更是改革开放所必需的创新精神与文化自信。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能体会任仲夷在时代转折点上的远见与担当——他明白,真正的改革开放,既要解放生产力,更要解放思想,既要打开国门,更要打开心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