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东北
有这样一种美食
它不仅质地脆嫩
酸味纯正浓郁
更是许多人心中的温暖记忆与情感的寄托
它就是
东北酸菜
![]()
01
酸菜的历史
酸菜,古时称为“菹”(zū),在客家语与闽南语中又被称作“咸菜”,是一种以蔬菜为主要原料,经腌渍发酵制成的传统食品。它在中国分布极广,从北方的寒地到南方的湿热地区,都有不同风味的酸菜形式。制作酸菜时,人们通常选用质地坚韧、叶片较厚的蔬菜,如白菜、芥菜、雪里蕻或包菜等。不同地区因原料和气候差异,形成了多样的地方风味:东北和华北多用白菜,晋语区与南方部分地区偏好芥菜,而江浙一带则以雪里蕻为主,称为“雪菜”。类似的发酵蔬菜并非中国独有,德国及美国的“Sauerkraut”(德国酸菜)也是同类食品的代表。
酸菜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微生物发酵蔬菜的技术。《齐民要术》中曾详细记录了以白菜等蔬菜腌渍发酵的方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提到“菹菜者,酸菜也”,说明当时已存在较成熟的腌制工艺。唐代时期,中国的腌制技术传入日本,对日本泡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约1300年前,酸菜的制作法也传到了朝鲜半岛,与当地饮食习惯融合后,发展为如今广为人知的韩国泡菜。
![]()
(东北酸菜)
与此同时,欧洲在公元1世纪也出现了类似的发酵蔬菜,古罗马学者普林尼(Plinius)曾描述过以白菜和黄瓜腌制的酸味食品。随着时间推移,酸菜的制作方式不断演变,各地结合自身气候与食材形成独特的风味类型——从东北酸菜、四川泡菜、苗族酸汤,到韩国泡菜、日本泡菜,再到欧洲的酸黄瓜——酸菜早已成为全球发酵食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四川泡菜)
![]()
(酸汤鱼)
02
酸菜发酵过程
作为我国酸菜的典型代表,东北酸菜自然榜上有名。它酸而不涩、脆而不硬,色泽金黄,吃起来清爽开胃。它不仅是一道家常美食,还被认为具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醒酒去腻的功效。研究表明,适量食用酸菜有助于人体吸收铁元素,可能在降低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及某些癌症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都证明了酸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东北酸菜常以本地产的结球大白菜为原料,传统家里“积酸菜”大多是由大白菜隔绝空气自然发酵而成,在整个过程中,人们将大白菜清洗、晾晒后,用盐腌制装缸,密封存放,使其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自然发酵。整个过程不需要外加菌种,而是依靠白菜表面和环境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发酵作用,最终形成独具风味的餐桌美食。
![]()
酸菜的制作过程包含多种不同的发酵作用,包括乙醇发酵、乳酸发酵和乙酸发酵。
乙醇发酵主要是通过附着在蔬菜表面的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引起的。酵母以及其它微生物经过发酵作用,反应物中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转化成能量、乙醇和二氧化碳,为后续的乙酸发酵提供原料。
乳酸发酵是酸菜发酵过程中的主导环节。乳酸菌利用蔬菜中的糖分,通过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乙酸、氨基酸和酯类等物质,使酸菜具有独特的酸香味并延长保存时间。乳酸菌发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同型发酵和异型发酵。同型发酵由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菌种完成,主要通过糖酵解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使酸菜的酸味纯净柔和;异型发酵则由明串珠菌等菌种进行,除了生成乳酸外,还会产生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整个过程不仅赋予酸菜独特的味道,也提升了其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
(同型发酵过程)
![]()
(异型发酵过程)
乙酸发酵则是酸菜风味形成的重要补充阶段。乙酸菌或其他微生物将乙醇进一步氧化为乙酸,不仅赋予酸菜清爽的酸味,还能与前期产生的乙醇反应生成酯类物质,使酸菜的香气更加浓郁、层次更复杂。
此外,食盐在酸菜发酵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食盐提高了溶液的渗透压,既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又促使蔬菜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流出,为乳酸菌提供生长所需物质,促进乳酸发酵。另一方面,食盐溶液中含有 Na⁺、Mg²⁺、K⁺、Ca²⁺ 等离子,浓度较高时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生物酶的活性,破坏酸菜的风味。
03
酸菜炖排骨也登上了国际顶刊
不知道屏幕前由多少小伙伴喜欢吃酸菜炖排骨,那出锅时的香气,是东北冬天最治愈的味道。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酸菜排骨汤这么“鲜”?第二天热过的酸菜为啥有股子怪味?这可不是错觉,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科学问题。
![]()
今年的十月末,沈阳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食品领域国际顶级期刊《Food Chemistry: X》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骨汤炖酸菜的特征风味轮廓解析及复热过熟味产生机制》的论文,专门研究了东北骨汤炖酸菜的风味图,以及过熟味产生机制。真没想到,咱们东北大骨头炖酸菜有一天也登上了国际舞台!
文中指出,刚炖好的酸菜排骨汤之所以鲜香可口,源于蛋白质与脂肪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协同作用。排骨在炖煮时,其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如丙氨酸和天冬酰胺,这些成分能够带来鲜甜与柔和的口感。同时,骨髓中的脂肪在加热下发生轻度氧化,生成带有坚果香、果香甚至蘑菇香的挥发性物质,例如苯甲醛、1-辛烯-3-醇和2-庚酮。此类香气分子与酸菜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乳酸风味相互叠加,由此形成了“酸中带鲜”的和谐风味。
然而,酸菜在复热后容易产生过熟味(Warmed-Over Flavor, WOF),这是影响酸菜类产品质量的又一突出问题。科研团队通过多轮实验,从分子层面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成因:过度加热会加速脂质的氧化与水解,进而生成一系列具有异味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表明,其中苯甲醛(M、D)、2-戊基呋喃等六种典型“过熟味”物质在复热后含量显著升高。此项发现不仅为预制酸菜食品的风味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续的品质提升与工艺优化指明了方向。
![]()
(WOF中脂质自动氧化的机制)
所以,想要避免酸菜排骨汤的风味变质,还是不要反复加热,吃多少炖多少。
04
酸菜里的亚硝酸盐,吃了会致癌吗?
“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蔬菜本身具有富集硝酸盐的特性,在微生物特别是还原菌的作用下,确实会自然形成一定量的亚硝酸盐。针对这一点,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对腌渍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不得超过20 毫克/千克。因此,酸菜并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吃。
研究发现,在酸菜腌制初期,由于乳酸生成量较少,此时主要依赖食盐的抑菌作用。然而,如果食盐浓度较低,便无法有效抑制硝酸还原菌的生长,使得亚硝酸盐在腌制初期迅速累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通常一至两周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峰值。此后,随着乳酸菌逐渐占优势、环境酸化,亚硝酸盐含量会开始下降。一般在20天后,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即可降至国家限量标准以内。到了30天左右,通常会降至约3毫克/千克的较低水平。
![]()
此外,食用前对酸菜进行清洗或浸泡,也能进一步降低其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换水次数增加、浸泡时间的延长,酸菜中的亚硝酸盐会显著减少。因此,只要合理掌握腌制时间,并在烹饪前进行适当清洗,就能有效规避亚硝酸盐带来的潜在风险。
05
结语
最后提醒一下,爱吃酸菜的同学也不要贪多,毕竟酸菜含盐量还是偏高的,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提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陈功.试论中国泡菜历史与发展[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46(03):1-5.
Pederson C S. The effect of pure-culture inoculation on fermentation of cucumbers[J]. Food Technol., 1961, 15: 351-354.
张玉龙,胡萍,湛剑龙,等.发酵酸菜的研究及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2):3998-4003.
Jin C, Zhou Y, Wang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flavor profiles and reheat-induced warmed-over flavor production of bone soup-stewed pickled Chinese cabbage[J]. Food Chemistry: X, 2025: 103124.
孟良玉,兰桃芳,何余堂.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及降低措施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5,(11):9-10.
编辑:Si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