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后宫从来不缺传奇,却没有一个女人像阿巴亥这样充满矛盾:12岁嫁入皇家,14岁封大妃,深得努尔哈赤二十年盛宠,生下的三个儿子手握八旗三旗兵权,本应是人生赢家。可她最终却成为清朝唯一活着被殉葬的皇后,37岁被逼自缢,死后还被剥夺封号、移出太庙。
有人说她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有人说她的悲剧全是“作死”所致。私通大贝勒代善、私藏金银、妄图干预汗位继承,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这位“有机变、善妒”的乌拉那拉氏,究竟是如何从努尔哈赤的心头肉,沦为众贝勒必欲除之的眼中钉?
![]()
恩宠无双
阿巴亥的起点,是政治联姻的筹码,却硬生生被她打成了天胡牌。1593年,乌拉部在九部联军伐建州的战役中惨败,首领布占泰为求自保,将年仅12岁的侄女阿巴亥送给43岁的努尔哈赤为妻。谁也没想到,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女,竟成了努尔哈赤后半生最宠爱的女人。
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宠爱,来得又快又烈。两年后,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病逝,14岁的阿巴亥直接被册封为大妃,一跃成为后金后宫最尊贵的女人。
要知道,当时她既无子嗣,又出身战败部落,这份晋升速度堪称奇迹。史书形容她“饶丰姿”,不仅貌美,更“有机变”——她懂得如何管理后宫,赏罚分明树立威信,更懂得在政治上支持丈夫,甚至劝说努尔哈赤“恩养汉民以收人心”,成为他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这份宠爱在她生子后更是达到顶峰。16岁生下长子阿济格,22岁诞下次子多尔衮,24岁再添幼子多铎,三个儿子个个被努尔哈赤视若珍宝。
为了给阿巴亥母子铺路,努尔哈赤将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部分兵力拆分,让三个儿子各掌一旗,形成了足以撼动朝堂的“母子势力”。要知道,八旗是后金的根本,这份赏赐意味着阿巴亥的儿子们,从出生起就拥有了与其他贝勒分庭抗礼的资本。
即便后来遭遇“大妃事件”,努尔哈赤对她的情意也未曾真正割舍。1620年,庶妃德因泽告发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有染,还私藏金银。努尔哈赤震怒之下,以“私藏财物”为由将她休弃,赶出汗府。
可仅仅一年后,努尔哈赤就难忍思念,在攻占辽阳后立刻将她召回,恢复其大妃之位。据说,被废期间,阿巴亥洗尽铅华,亲自给儿子们洗衣做饭,深夜垂泪忏悔,而努尔哈赤保留了她居住的宫殿原样,甚至不准他人挪动一椅一桌,这份牵挂最终让他选择了原谅。
此时的阿巴亥,手握后宫大权,儿子们兵权在握,丈夫宠信有加,堪称人生巅峰。可她不知道,这份看似稳固的荣耀,早已埋下了毁灭的种子。她的“机变”在权力场中逐渐变成了“贪婪”,她的恃宠而骄,正在一步步激怒潜在的敌人。
![]()
步步作死
阿巴亥的悲剧,固然有清初权力斗争残酷的因素,但更多是她自己“作”出来的。从被复宠到努尔哈赤病逝,短短五年间,她接连踩中三个致命雷区,最终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一个雷区:私通大贝勒代善,引爆“家丑外扬”的政治危机。女真族虽有“收继婚”习俗,父亲死后儿子可娶庶母,但努尔哈赤尚在人世,阿巴亥就与作为储君的代善过从甚密,无疑是触碰了底线。
据德因泽告发,阿巴亥经常派遣宫女探望代善,甚至深夜出宫留宿代善家中,宴会之上还穿着华贵服饰与代善眉来眼去。更致命的是,她曾给代善和皇太极各送一份食物,皇太极谨慎未食,代善却欣然接受并吃完,这一举动被解读为“二人有情意”。
努尔哈赤虽因“家丑不可外扬”未深究,但代善的储君之位被废,从此与汗位失之交臂。而阿巴亥经此一事,不仅失去了努尔哈赤的部分信任,更彻底得罪了代善。这个曾经可能成为她靠山的男人,从此对她由爱生恨,后来甚至成为逼迫她殉葬的主力。阿巴亥的初衷或许是为儿子们提前铺路,却因急于求成,给自己树了第一个死敌。
第二个雷区:私藏金银,暴露贪婪本性,失去舆论支持。被告发与代善有染的同时,阿巴亥还被查出私藏大量金银于娘家和亲信家中。在努尔哈赤追问下,她不得不将藏匿的财物悉数交出,这一行为让她在贵族中名声扫地。
后金初期物资匮乏,大汗的财物本应用于部落发展和军队补给,阿巴亥却中饱私囊,不仅让努尔哈赤心寒,更让其他贝勒找到攻击她的借口,认为她“贪婪自私,不堪为后”。
第三个雷区:干预汗位继承,成为皇太极等贝勒的“眼中钉”。努尔哈赤晚年,汗位之争愈演愈烈,皇太极、代善等贝勒各有势力,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虽年幼,但手握三旗兵权,已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重伤,弥留之际单独召见阿巴亥,两人密谈许久。没人知道谈话内容,但阿巴亥随后宣称努尔哈赤遗命“由多尔衮继承汗位”,这无疑点燃了导火索。
此时的多尔衮年仅15岁,多铎更是只有13岁,根本无力掌控局面。阿巴亥的这一举动,直接威胁到了皇太极等成年贝勒的利益。
他们绝不可能接受一个幼主登基,而阿巴亥作为背后的操控者,自然成为了必须铲除的障碍。史书形容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或许正是她的野心和干预,让众贝勒下定决心:努尔哈赤一死,必除阿巴亥。
阿巴亥的每一步“作死”,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短视。她依仗努尔哈赤的宠爱,却忘了后宫的荣耀始终依附于皇权,一旦靠山倒下,她的野心和过往的过错,都会成为别人攻击她的利器。
![]()
殉葬迷局
1626年8月11日,努尔哈赤病逝,年仅37岁的阿巴亥失去了最后的庇护。仅仅一天后,皇太极就联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闯入宫中,拿出一份“先帝遗诏”,逼迫阿巴亥殉葬,理由是“先帝担心你干预朝政,命你随他而去”。
这份遗诏的真实性,历来备受质疑。首先,努尔哈赤生前极度宠爱阿巴亥,即便有过矛盾也早已和解,且多尔衮、多铎年幼,他不可能狠心让孩子们失去母亲;其次,后金的殉葬习俗多针对无子嗣、地位低下的妃嫔,让手握大权的大妃殉葬,史无前例;最后,遗诏仅由四大贝勒口述,并无书面凭证,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阿巴亥自然不愿殉葬,她哭着辩解:“我侍奉先帝二十六年,如今孩子尚幼,怎能忍心离去?”可四大贝勒态度坚决,代善冷眼旁观,皇太极更是威胁“若不从命,恐于汝子孙不利”。阿巴亥深知,自己若反抗,三个儿子必遭毒手。
为了保全儿子们的性命,她最终妥协,穿上华丽礼服,在宫中自缢身亡(另有说法是被弓弦勒死),与她一同殉葬的,还有告发她的庶妃德因泽和阿济根,这更像是一场“杀人灭口”的清算。
阿巴亥的死,看似是“遗命殉葬”,实则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她的“作死”行为,给了皇太极等人除掉她的完美借口,而她手握的三旗兵权和对汗位的觊觎,才是她必死的根本原因。皇太极通过逼死阿巴亥,不仅扫清了登基障碍,更震慑了多尔衮三兄弟,为自己顺利继位铺平了道路。
可阿巴亥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顺治七年,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终于为母亲平反,追封她为“孝烈武皇后”,将其牌位送入太庙。可仅仅四个月后,多尔衮坠马身亡,顺治帝因不满多尔衮专权,不仅剥夺了他的封号,还废除了阿巴亥的皇后称号,将她的牌位移出太庙,从此她的名字在史书中渐渐隐没。这位一生追逐权力与荣耀的女人,最终连死后的安宁都没能得到。
![]()
结语
阿巴亥的一生,是清初后宫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是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挣扎的悲剧。她12岁沦为政治筹码,却凭借美貌与智慧赢得二十年盛宠,生下三个手握重兵的儿子,本有机会成为清朝最尊贵的太后。可她的贪婪、短视和急于求成,让她一步步踩中权力雷区,最终落得活殉的下场。
有人说她是“作死”,可在那个胜者为王的时代,她的野心或许只是为了自保和保护儿子;有人说她是牺牲品,可她的行为确实给了敌人可乘之机。阿巴亥的悲剧告诉我们:恩宠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懂得收敛锋芒、审时度势的人,才能长久立足。
![]()
沈阳故宫的宫墙早已斑驳,阿巴亥的故事却依然引人深思。她不是完美的女人,有野心、有过错,但她在逆境中挣扎的勇气,在绝境中为儿子牺牲的母爱,也让这个历史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或许,她算不上“作死”,只是生错了时代,在权力的漩涡中,终究没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2. 《清史稿·卷二一四》
3. 朝鲜《李朝实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