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的谋士,人们总会想起张良、诸葛亮、郭嘉这些闪亮的名字。他们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似乎凭借智慧就能左右历史的走向。可不知你发现没有,这些顶级的聪明人,大多安心于“出谋划策”的角色,很少自己站出来争霸天下,做那个一把手。网友对此有个一针见血的评论:“考虑太全面了,该断不断。”这话听起来简单,却着实点出了一些深层的原因。
![]()
一个谋士,尤其是优秀的谋士,他的长处在于深思熟虑,在于从各种可能中分析利弊,给出上中下三策。但做一把手,尤其是开国之君,往往需要在信息不完全、前景不明朗时,凭着一股魄力和直觉做出决断。用古话讲,这叫“谋之在众,断之在独”。谋士是负责提供选项的,而主公是负责做最终选择的。给出选项的人,不一定能做好这道选择题。想得太多、太细,有时候反而成了包袱,所谓“知识越多越胆小”,不是没有道理。一把手需要的那种“赌一把”的魄力,恰恰是很多习惯了三思而后行的谋士所缺乏的。
![]()
除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起点和资源更是硬伤。我们可以用现代创业来打个比方。一个谋士,就像是公司里那个顶级的专业技术大牛,编程技术无人能敌。但他能不能立刻就创办一家像腾讯、阿里那样的互联网巨头呢?大概率是不行的。因为他缺少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管理团队的经验、整合市场资源的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综合素养。古代的谋士面临类似的困境。他们在谋略方面或许很厉害,但往往缺乏征召士兵的威望和资金,也没有足够强的人脉关系去拉拢各方豪强、招揽全方位的人才。
![]()
“谋圣”张良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可是正儿八经的韩国贵族后裔,智力超群,自己也曾在秦末起义中率先拉起过一支队伍。但结果呢?他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带领这支队伍发展壮大,最终选择投奔了刘邦。强如张良,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也感到力不从心,更不用说那些出身更为草根的谋士了。他们大多没有张良那样的贵族身份作为初始资本,想白手起家,难度可想而知。
![]()
再说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他几乎是全知全能的完美形象,但这多少有些文学夸张。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主要扮演的是战略家和内政大管家的角色。刘备攻略荆州和入蜀初期,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后勤补给、治理地方、制定律法,而非亲自统领千军万马在前线冲杀。刘备集团前期的军事谋划,更多依赖于庞统和法正。诸葛亮更像一个极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刘备这位“董事长”打理后方,确保战略物资的供应和统治区域的稳定。他或许有能力,但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刘备对他的定位,使他深耕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假如让诸葛亮自己从零开始创业,他很可能连起兵的初始资本都难以筹措,更别说组建一个完整的、具备竞争力的团队了。
![]()
另外,性格和追求也是一个因素。不少谋士是文人出身,身上难免有些清高之气,对于复杂的人际应酬和权力场中赤裸裸的争斗可能并不热衷,甚至有些排斥。他们更享受在幕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不是站到台前,去承担那份身为一把手必须面对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约束。而且,当一把手需要照顾到团队里所有人的利益和情绪,心胸要足够宽广,能搞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综合能力。谋士可能更专注于“事”的层面,如何把事做成;而一把手必须考虑“人”的层面,考虑决策所带来的全局性影响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还有一点很现实,就是风险与收益的考量。有网友调侃道:“谋士干得好,公司上市,谋士喜提第一功臣!谋士干得差,公司倒闭,老板破产跳楼,谋士拍拍屁股换个公司接着干。”这话虽带玩笑,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做谋士,进退的余地相对较大,安全性也高一些。而做一把手,尤其是争天下的一把手,那是把所有身家性命都押了上去,成则君临天下,败则万劫不复。对于许多谋士来说,辅佐一位明君,既能施展才华实现不分抱负,又能规避最高的风险,无疑是一条更稳妥、更理性的出路。
这么一看,谋士做不了一把手,还真不是一句“能力不够”能概括的。这里面有思维方式的局限,有客观资源的限制,有个人性格的选择,也有现实利益的权衡。它是一种深谙自身长短之后做出的理性定位。历史的舞台需要导演,也需要顶尖的剧本顾问,各安其位,各展所长,才能合作演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或许,认识到这一点,那些绝顶聪明的谋士们,才更值得我们敬佩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