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亲王为何会有高下之分?实际上,清代的亲王可以分为四个档次。
清朝的亲王制度,里面的门道比你想的深。同是亲王,有的家族几百年风光不减,庄园堆满银子,子孙衣食无忧;有的几代就降级成小官,最终消失在历史里。
从努尔哈赤起,八旗制度就决定了亲王的地位。旗主掌兵马钱粮,还能参与国政,地位绝对顶尖。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正式定下宗室分封制度,亲王是最高爵位,可不是所有亲王都一样。清朝到1912年亡国,封了36个亲王,但他们的待遇、权力和传承方式天差地别,大体可以分四档。
这类亲王是开国功臣,顶尖权力加上铁帽子世袭罔替。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封六位亲王,都是旗主:礼亲王代善管正红旗,睿亲王多尔衮管镶白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管镶蓝旗,豫亲王多铎管正白旗,肃亲王豪格管正蓝旗,成亲王岳托管镶红旗。
开头六位都是旗主亲王,能领兵管旗,参与议政,皇帝想干啥都得考虑他们。后来成亲王岳托得罪皇太极,被降成顺承郡王,旗也被调整,但开国的功劳和权力逻辑没变。旗主不仅握实权,经济上也占绝对优势。礼亲王家拥有300多万亩庄园,年收银子上万两,远超其他亲王。
但旗主也有例外,比如多尔衮。1644年入关建功,做摄政王掌握实权,顺治即位后,他死后权力被削,正白旗归皇帝管。从乾隆朝开始,睿亲王世袭罔替恢复,但旗主权力没还回去,政治地位比其他旗主低一截,经济也不如开国旗主。
这类亲王世袭罔替,但没有旗主身份,地位次一等。开国六旗中除去降级的成亲王,再加上庄亲王硕塞,合计十个铁帽子亲王。
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1645年封承泽郡王,1649年因随多铎立功升亲王,1651年正式和硕庄亲王。八旗旗主早已定,庄亲王功高也无法挤进旗主行列。恢复后的睿亲王也归此档,政治角色少,很多后代名字都鲜为人知,但比普通亲王仍高一等。朝班排序上,礼亲王排右翼第一,睿亲王排左翼第一,经济待遇岁俸银一万两、米一万斛,庄园不及旗主,但也算阔绰。
恩封铁帽子亲王只有四个: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与前两档靠开国军功不同,这四位是皇帝特别恩赐的世袭罔替。
怡亲王允祥是康熙十三子,雍正上台封亲王,管理户部,一时权大。乾隆诏书明确世袭罔替,但注明“恩封”,体现对忠诚的嘉奖。这类亲王权力不如旗主,也比功封铁帽子亲王略低,祖制上有点勉强。
这是最底层的亲王,没有铁帽子,世袭递降。清代大多数亲王叫和硕亲王,皇子封王诏书带“和硕”。非皇子或远支有时不带“和硕”,如硕塞早期升亲王没“和硕”,后补上。
普通亲王传子孙每代降一等:亲王变郡王,再变贝勒,直到奉恩将军止。共24个普通亲王,家族衰落快,权力小,经济待遇岁俸银一万两,但没有大庄园,政治上几乎无影响。
这四档亲王背后,是清朝皇权集中的缩影。早期旗主掌实权,皇帝忌惮;康熙、雍正、乾隆逐步削弱他们,分佐领、管旗务,晚清旗主已成摆设。铁帽子虽能世袭,也有高低之分:旗主最铁,功封次之,恩封软,普通亲王最弱。历史上,礼亲王一支满达海1655年袭爵,1660年被革;肃亲王豪格1649年被囚死;克勤郡王岳托后裔多次降级,显示铁帽子也不是绝对安全。
乾隆1778年厘清后,铁帽子定型为12个:8功封、4恩封。可即便是铁帽子,晚清家族多已衰落,奕劻卖国求荣,家族声誉也大不如前。1912年2月溥仪退位,所有爵位废止,亲王们从王公变成平民,权力和特权一夜消失。
经济上,上档亲王庄园广阔、银两丰厚,下档亲王勉强温饱;政治上,早期亲王议政,后期受制于皇权。清朝制度比明朝更严,防止皇族泛滥,但也造成了亲王间明显的不平等。
总结来看,旗主铁帽子亲王代表早期权力分散,普通亲王象征晚期皇权集中,四档次清晰勾勒出清朝皇室权力的历史轨迹,也让我们理解,为何同是亲王,家族命运却天壤之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