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 本文共3145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白居易有句诗说得扎心:“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对古代帝王家的后妃而言,这句话简直是刻进骨血的宿命。她们的荣宠都系于皇帝一人,一旦皇帝龙驭上宾(就是帝王逝世的意思),剩下的岁月便成了他人手中的浮萍。
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福临病逝,紫禁城里还留着他的40位后妃:有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贵女(比如两任皇后),有宠冠六宫的董鄂氏家族成员,还有连主位都没混上的低级庶妃等等。
![]()
而此时继位的康熙才8岁,面对这些曾陪伴顺治的女人,处理的游刃有余,从他的安置处理就能看出少年康熙的帝王术。他最后是怎么安置她们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顺治帝遗留的后妃
顺治帝遗留的后妃有哪些呢?
先说说最有背景的蒙古贵女团。顺治的两任皇后都来自科尔沁草原:第一任是孝庄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八年风风光光册为皇后,结果两年就被废为静妃。
顺治死时,这位废后才22岁,曾经的六宫之主,如今成了被先帝丢弃的女人,只能在后宫偏殿里守着静妃的空名,连下人看她的眼神都带着三分疏离。
第二任皇后更尴尬,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为修复母子关系选的替补,顺治十一年册立,可皇帝对她比废后还冷淡。
《清世祖实录》里记载,董鄂妃入宫后,孝惠皇后直接被晾在别宫,连顺治的面都见不到。现在皇帝死了,她才21岁,顶着皇后的头衔却没半点实权,既不是新帝康熙的生母(康熙妈是佟佳氏),又没自己的子嗣,皇后二字更像个用来安抚蒙古盟友的政治符号。
再看董鄂氏家族的女人。孝献端敬皇后(董鄂妃)宠冠六宫时,她的亲妹妹贞妃也进了宫,可姐姐是贤妃→皇贵妃→皇后(追封)的火箭速度,她却只得了个贞妃的低封号,连主位都没混上。
顺治死时,贞妃的恐惧大过于悲伤:毕竟姐姐生前太得宠,几乎得罪了整个后宫,现在皇帝没了,她怕家族因宠妃之祸被清算,居然主动殉了葬。
要知道,顺治十年已经下诏禁止殉葬,而贞妃的自愿,不过是用生命给家族换个安全牌。
![]()
最惨的是底层的庶妃了。根据《清皇室四谱》记载,顺治的庶妃有十多位:生皇长子牛钮的巴氏,孩子夭折后就没了消息;生皇三子奇授的陈氏,儿子早逝后,她连庶妃的封号都没保住;还有杨氏、乌苏氏这些没生子女的,连名字都没留在史书中。
她们大多二十几岁,没有背景、没有子嗣、没有宠信,只能在后宫的边角料里活着,住在最偏僻的宫室,领着最微薄的月例,见不到外人,甚至连新帝康熙的面都没见过。
她们的存在,仿佛是内务府账本上的闲置条目,除了每月领银子时有人记一笔,其余时间连存在感都没有。
对8岁的康熙来说,处理她们从来不是慈悲的事,而是要权衡利弊。
康熙帝的处理
在顺治的40位后妃里,蒙古籍后妃是最有政治重量的一群,毕竟她们的背后站着科尔沁草原的铁骑,站着孝庄太皇太后的娘家,站着清朝入关后最核心的盟友关系。
对康熙来说,处理她们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给够尊荣,不是因为顺治喜欢她们,而是因为她们的草原血统,是新朝必须守住的政治符号。
1、孝惠章皇后
最典型的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这位顺治朝的透明皇后,在康熙即位后立刻迎来了命运的反转:
康熙元年正月,孝庄以太皇太后名义发布第一道了后宫诏令,将顺治帝的透明皇后一举抬为仁宪皇太后。这不是简单的升位,而是明确告诉天下:即便顺治不喜欢她,她也是新朝的母后,她的地位,不是靠顺治的宠信,而是靠草原的分量。
此后,孝惠的日子过得比顺治朝舒服一百倍:
她住进了紫禁城最尊贵的宁寿宫(康熙时宁寿宫已是太后寝宫),每月领的宫分(后妃俸禄)是皇太后级别的最高标准:黄金20两、白银2000两,还有绸缎50匹、貂皮10张、珠宝首饰不计其数。
康熙更把晨昏定省做到了极致:不管政务多忙,每天早晚都要去宁寿宫给孝惠请安;逢年过节,必定带着皇后、太子一起去拜寿;甚至出巡时也不忘带上她。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孝庄太皇太后去盛京谒陵,特意把孝惠接来,让她坐在太后的銮轿里,跟着队伍穿过科尔沁草原。
当草原贵族们看到昔日被顺治冷落的皇后,如今以皇太后的身份回来,眼里的敬意比顺治在位时更浓。他们明白,清朝没有忘记和科尔沁的盟约,而孝惠的尊荣,就是最好的盟约保证书。
![]()
2、静妃
还有被顺治废为静妃的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亲侄女)。这位顺治朝的弃后,康熙即位后并没有被清算,反而得到了体面的安置。根据《清皇室四谱》,静妃在顺治朝被废后,一直住在紫禁城的偏殿里。
康熙即位后,不仅保留了她的静妃封号,还把她的宫分从妃级提到了废后级:每月白银100两、绸缎20匹,虽然不如孝惠,但比起底层庶妃,已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康熙从不让人提她的废后身份,宫里人都称呼她静太妃,连蒙古部落来朝见时,都会特意去给她请安,她的废后标签,早已被康熙用尊荣盖住了。
3、董鄂氏
顺治帝对董鄂妃的感情,康熙都看在眼里。他虽然才8岁,但见过父皇抱着董鄂妃的孩子笑,见过父皇为她生病急得团团转,也见过父皇在她死后几天几夜不吃饭。
所以,处理董鄂氏家族的女人,他多了份念旧,不是因为她们重要,而是因为那是父皇的遗憾。
第一个被补偿的,是贞妃董鄂氏。
贞妃是董鄂妃的族妹,入宫时才16岁,没得到过顺治的宠,董鄂妃在时,她是小董鄂氏;董鄂妃死后,她是宠妃的妹妹。顺治去世当天,贞妃突然自愿殉葬,《清世祖实录》说她追慕先帝。
康熙即位后,立刻给了贞妃死后的尊荣:追封她为皇考贞妃,把她葬在孝陵的妃园寝(只有受宠的先帝妃嫔才能进),还下令贞妃家人永远免差役。
第二个被优待的,是宁悫妃董鄂氏。
宁悫妃是董鄂氏的族人,也是顺治的庶妃,生了皇二子福全。福全是康熙的亲哥哥,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康熙即位后,直接尊宁悫妃为宁悫太妃,让她住寿安宫(太后级别的寝宫),月例比普通庶妃高两倍,连宫女都有额外赏钱。
![]()
董鄂妃的父亲鄂硕,顺治时只是护军统领,董鄂妃得宠后升内大臣。康熙即位后,追封鄂硕为三等伯,赐谥刚毅——这是给死人的荣耀,更是给活人的信号:董鄂氏依然是贵戚。
董鄂妃的弟弟费扬古,更是康熙朝的红人:从侍卫做到镶黄旗满洲都统,康熙十三年平定吴三桂时,他是先锋;康熙二十九年亲征噶尔丹,他是西路军统帅,直接把噶尔丹打跑。
4、其他庶妃
《清皇室四谱》里列了顺治的14位庶妃,其中有名字的只有6个,剩下8个连名字都没留下,只写着庶妃某氏。她们的命运,几乎是复制粘贴的:
生皇长子的巴氏,皇长子牛钮出生83天就夭折,巴氏从此失去母以子贵的机会。她住西六宫最北边的永寿宫偏殿,窗户纸破了没人修,冬天冷得裹三层被子,夏天蚊子咬得睡不着。
月例只有15两银子,内务府还总拖欠,她连买件新衣服都要攒三个月。宫女都不愿意伺候她。没油水,她只能自己洗衣做饭,活像个宫中小厮。
生皇三子的陈氏,皇三子奇授5岁夭折,陈氏的庶妃名号也没了,内务府账本上变成陈娘子,月例从20两降到8两。她住御花园旁边的小耳房,每天看园子——给花浇水、剪枝,遇到康熙逛御花园,得赶紧躲假山后面,连头都不敢抬。
死的时候只有老宫女收尸,内务府记录只写了一句:“陈娘子卒,葬入妃园寝”,连日期都没填。
无子嗣的杨氏、乌苏氏,她们住东六宫角落,连太监都很少去,每天早上纺线,中午吃冷饭,晚上早睡觉,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内务府账本上只有庶妃杨氏庶妃乌苏氏的条目,每月领月例时才会被记起,其余时间像隐形人。
老达子说
康熙处理顺治后妃的方式,像极了他的一生:理性、平衡、懂得妥协。
当康熙把最后一位顺治庶妃的棺木送进孝东陵妃园寝时,他也在紫禁城的深处关上了那道情感阀门:
后妃编制被锁进黄册,皇后必出自勋旧或蒙古,‘宠’不再是晋升通行证;月例、服色、餐具用毫厘级差标出身份,僭越即罪;“宫闱不与外事”写进了宫规,后妃连皇帝奏折的封皮都摸不到。
从此,后宫成为可预算的制度成本,而不再是突发风暴眼,理性、平衡、懂得妥协的康熙,把父亲留下的情感烂摊子变成了自己盛世的隐形地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