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余嫚雪
2025年11月15日,知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做客长江讲坛,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主讲分享“描摹生活的真实,从非虚构写作谈起”。
从写“梁庄三部曲”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作《要有光》,梁鸿擅长用非虚构文学深入生活的肌理。在讲座开始之前,她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谈及新书时坦言,最初关注该议题源于自身育儿经历,“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
![]()
她说,青少年的困扰并非单纯的“青春期叛逆”,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家庭、社会机制及思维惯性问题。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却在情绪上受压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这值得我们反思。”梁鸿教授表示,她将这些思考融入新书中,但拒绝用“1、2、3”式的简单归因与统一解决方案来呈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该书更侧重勾勒问题的复杂性,挖掘家庭系统与社会环境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惯性”——正是这些惯性,让家长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真实需求擦肩而过。
在她看来,这种“惯性”体现在诸多日常场景中。比如孩子从早到晚处于学业疲惫状态,家长却常以“要考好大学”为由忽视其身心负担;当孩子累到不想写作业时,家长能不能理解。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受社会惯性与自身思维惯性的裹挟。
![]()
她特别指出,将当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与上一代人对比,是一种“危险的误区”。“我们那代人成长于缺吃少穿的多子女家庭,最大目标是解决温饱;而现在的孩子身处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与文明空间,面临的是学业竞争、情感孤独等全新挑战,两者没有可比性。”
梁鸿教授表示,新书不追求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成长状态各异,若出现具体心理问题,需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专家介入。她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家长觉醒,在家庭空间内重新思考“爱的方式、方向与状态”。
《要有光》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沉淀5年,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