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教,但最后真正承担教育责任的,却往往是家长?
作业要陪、预习要督、情绪要稳、计划要定……原本期待孩子轻松成长的家庭,往往变成“全员参与”的学习战场。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知那种被教育事务绑架的无力感。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聊聊父母到底应该在孩子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边界在哪里。
![]()
凌晨1点,一位爸爸的微信让家长群炸了:我都教完了还要你干嘛?
李先生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
孩子刚上小学,本应是轻松快乐的启蒙阶段,可每天作业多到令人窒息,经常写到十一二点还停不下来。
为了让孩子赶上进度,他每天陪写、辅导、解释题目,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先把知识点吃透,再教孩子一遍。久而久之,他不仅累,心里也慢慢压着一团火。
直到那天深夜一点,他刷着孩子的作业群,看见老师又布置了一大堆“家长辅助预习”的任务,他终于崩溃了。
他在群里发了这样一句话——“这些内容不是应该你来教吗?让我都教完了,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
信息一出,整个微信群瞬间炸锅。
有的家长赞同,觉得作业确实越来越“家长化”;
也有家长认为老师不容易,需要理解; 还有人担心李先生“太冲”,会不会影响孩子。
但争议归争议,这件事情反映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家庭与学校的角色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父母在孩子教育中不可替代,但不能无限加码
虽然很多父母抱怨老师把任务往家里推,但换个角度来说,孩子的成长确实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和陪伴。
我常说:教育不是学校独立完成的,也不是家庭独立承担的,而是孩子、家长、老师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父母到底要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① 帮孩子管理学习压力,而不是放大焦虑
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比我们当年确实更重,信息量也大。
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家长只会说“快点写”“怎么又不会”,孩子很快就会把学习和紧张挂钩。
我女儿大果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对写字很抗拒。后来我发现,她不是不会,而是“怕写不好被批评”。
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调整心态,让学习成为一种“可以不怕犯错”的事情。
孩子越轻松,学习越容易进入状态。
② 在孩子卡壳时提供协助,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遇到难题而求助家长,并不代表老师没教好。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跳板式”的引导:大人一步步带着走,他才能慢慢建立起理解思维。
![]()
但要注意——家长的角色是辅助,而不是代替。
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也不要替孩子把整个题目做完。
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拆分问题,和他一起探索解决方法,让他体验思考的成就感。
③ 帮孩子建立学习秩序,让他知道“该怎么学”
我见过太多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不会规划”。
每天写作业像打怪一样一项项撞,学到哪算哪,很累也没效率。
这个阶段,家长的作用非常关键——不是当“监督者”,而是当“秩序建立者”。
例如:
- 作业从难到易还是从易到难?
- 每天学习多长时间更适合?
- 哪些知识要反复巩固?
- 哪些内容今天不会可以明天再看?
当孩子有了清晰的学习结构,他才会真正开始自驱。
果妈寄语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父母的陪伴与指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力量;老师的专业教学,是孩子吸收知识的主要途径。
两者不是对立,而是合作。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与老师的沟通方式,也找到在教育中的正确位置——既不过度介入,也不过度放手。
我们一起坚持、合作、陪伴、支持, 愿孩子们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关爱中, 轻松、自信、稳稳地向前成长。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