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余嫚雪
2025年11月15日,知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做客长江讲坛,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主讲分享“描摹生活的真实,从非虚构写作谈起”。谈及最新非虚构作品《要有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她深度剖析了亲子间“爱的错位”问题,呼吁家长以“觉醒”姿态重构亲子关系。
优等生:被单一价值绑架的“脆弱群体”
分享中,梁鸿教授多次提及一个关键现象:多数陷入情绪困扰的青少年,竟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对他们而言,‘成绩好’成了唯一的价值支撑,父母、学校的所有期待都聚焦于此,仿佛成绩下滑,整个人的价值就会彻底崩塌。”
![]()
她以书中人物雅雅为例:作为优等生的雅雅,曾因同桌翻卷子的声音陷入崩溃,“她觉得同桌要超过自己,可看着眼前的试卷,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毫无意义”。
“这些孩子并非不够努力,而是被单一的评价体系牢牢捆绑,一旦偏离轨道,就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梁鸿教授说。
不要让家庭变成“学校的延续”
在梁鸿教授看来,优等生的压力背后,藏着深刻的“爱的错位”。许多家长自认“全心为孩子好”,却在无形中让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延续”。
“有孩子在书中直言,‘回到家感觉一片荒海’——在学校努力学习一天,回家后仍要面对无休止的学习要求,成绩不好连反驳的权利都没有。”梁鸿教授提到书中一对母子的故事:妈妈为陪伴孩子,甚至暂停自己的职业,全心安排孩子的学习,却换来孩子的控诉和窒息。“家长以为的‘温暖陪伴’,在孩子眼中成了‘压迫’;家长追求的‘优秀’,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
如何打破这种错位?梁鸿提出,家长首先要承认自身与孩子的“有限性”:“我们自己都是脆弱、想好却难立刻做好的人,为何要求孩子是完美的、有钢铁意志的人?”
她特别推崇书中孩子对家长的诉求:“妈妈你要学习,不能只让我学习,咱们一起往前走。”这一诉求直指核心——家长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成长,自身也需保持学习与思考,“只有家长自身拥有‘光亮’,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温暖与引导,而非单纯的压力传递”。
![]()
梁鸿教授表示,《要有光》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唤醒更多家长,让爱孩子与孩子的需求同频。当然,梁鸿教授也坦言,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单纯从家庭找原因,每个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及思维惯性问题。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