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取之物,当仁不让;不该拿的,绝不伸手。古人云:"让者,德之基也",亦言:"当仁不让,舍我其谁"。这两句看似矛盾的箴言,实则揭示了人生取舍的最高境界:对值得争取的事物全力以赴,对不应沾染的分毫不取。这种分寸感的把握,既是对自我价值的成全,亦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
该取之物,当如鲍叔牙荐管仲般磊落。春秋时期,鲍叔牙三让相位非因怯懦,而是深知治国需才,主动举荐更能造福齐国的管仲。这种"让"中藏着更大的"取"——取家国大义,取历史担当。如同围棋中的"弃子争先",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谦让表象下,取得更重要的战略主动权。当机遇与责任并存时,"当仁不让"不是贪婪,而是对使命的敬畏——像蔺相如完璧归赵时的据理力争,像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时的锲而不舍,这份进取心正是推动文明前行的齿轮。
不该拿的,须似子罕拒玉般决绝。宋国贤臣子罕面对他人献玉时坦言:"我以不贪为宝",这声拒绝丈量着人格的纯度。现实生活中,面对非分利益时的"不伸手",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明代吕坤的警句振聋发聩:"不让,亦未必非美德"——当原则与诱惑短兵相接,坚守底线的"不让"恰是最高贵的品格。那些将职权当特权、视潜规则为惯例的行为,终会如蚁穴溃堤,蚀尽个人与集体的根基。
取舍之间的智慧,终究是对"仁"字的参悟。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强调对真理与责任的担当;而面对不义之财时,"一介不取"的廉洁又成为另一种仁德。在这个利益交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澄澈的辨别力:在公益事业中争做"出头椽子",在私利诱惑前甘当"铁面门神"。正如那位分毫不沾分外之财的基层干部,正如那个在疫情中主动请缨的年轻护士,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得到,永远与奉献同行。
握紧该握的双手,远离不当触碰的指尖,这种张力构成了人格的完整。当我们学会在"取"与"舍"的辩证中寻得平衡,便触摸到了文明最深厚的底色:既能如高山耸立般坚守原则,又能似江河奔流般成就他人。这或许就是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