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前天的一篇文章,如我所料,又没了:
![]()
胖胖当时就在文中就写过,这事在胖胖的预判之中。
刷到一句话: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是好人只能偷偷地议论真相,而坏人却明目张胆地说好人在造谣。”
哪家媒体在造谣,哪家在掩耳盗铃,大家都有自己的眼睛,各有自己的判断。
今天这篇,胖胖想接着聊一个之前写过,却同样被删过的话题。
我记得已逝的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曾说过两句话,胖胖分享一下:
“自由是教育必须的前提,教育是创造,而不是塑造。”
“教育的最大悲哀,是把思想当成风险,把服从当成美德。”
言他人之未言,言他人之不敢言。
先生虽已辞世,但身为教育者的风骨,值得很多为人师表者反复回望。
在吉林柳河县,一段视频把一所小学推上舆论:
![]()
两排孩子,身着裙装,披着绶带,在校门口站立行礼,迎接驶入的一辆黑色车辆。
我看到家长最先质疑的,是天气:
最低零下五度的地方,让孩子穿裙子迎车,这合适吗?
回应很快:
工作人员说当时温度十三度,衣服有马甲、有毛、有加绒裤子,“不是迎宾,是礼仪展示”,孩子十二点四十就出来,“只是引导员”,整个过程安全、人车分流、严格监管。
其实家长的争议,关于孩子站在门口,穿什么、冷不冷、值不值、合不合理,这些都不该成为争论的起点。
胖胖觉得争论的起点应该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要出现在那个位置?
为什么他们要成为迎接仪式的道具?
为什么校园文明的展示,要用孩子的身体来呈现?
是树立阶级感?是树立遇到权威便得敬礼膜拜?
回应说它是“礼”,可是为什么这份“礼”从来不是彼此平等尊重,而是单向度地向上?
你说它是教育,可教育不是让孩子昂着头看世界,而不是让他们低着头等指令吗?
从小习惯了在门口站着迎来迎去,我看到的只有一点:
权威值得被奉迎,职位值得被跪,权力值得被抬高。
培养的,是阶序感,是顺从感。
礼仪是个框,框里装什么不由孩子决定,而由权威来定义。
只要站进了那个框,孩子就不再是孩子,而成了展示的符号、迎送的道具、场面的一部分。
框外的人觉得体面,觉得可以从成排的敬礼中得到快慰,框里的人却失去主体性。
这才是胖胖觉得可悲的地方!
这不仅是形式主义,而且还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一个反复出现的老问题:
当教育失去主体意识时,最容易被牺牲的,就是孩子。
他们要迎接检查,要迎接领导,要迎接活动,要迎接,要迎接某种上位者认可的“文明”,谓之“礼仪”,谓之“尊师重道”。
他们要排队、要微笑、要穿统一服装、要站在风里雨里、要举牌子、要喊口号。
这真不是教育的胜利,这是教育的退化。
基于自愿是一回事,在这个场景中,没有人问孩子一句:
你愿意吗?
这句话在我们所有制度化的教育场景里,几乎从未被问过,有的只是被自愿!
孩子愿不愿意不重要,只要安排得当就行。
孩子冷不冷不重要,只要有加绒裤子就行。
孩子累不累不重要,只要活动顺利就行。
孩子心里怎么想不重要,只要呈现的效果好就行。
孩子从来是被决定的那一方,他们的意愿,在教育系统里总是最轻的那一个选项,轻到可以不被提起。
轻到习惯之后,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孩子为什么必须亮相,才是关键的问题。
是的,它们有一个特别强且无耻的惯性:
孩子可以被用来代表一切,但很少被允许代表自己!
他们代表“文明”、代表纪律、代表精神面貌、代表学校形象。
但他们不是自己。
他们的意愿、感受、疲惫、高兴,都排在最末。
结构一旦形成默认惯性,它会自己运转下去,把最没话语权的群体推到展示的最前面。
一个习惯被安排的孩子,很容易变成一个不敢拒绝的成年人。
一个从小被要求服从场景的人,长大后也会把自己的孩子推向同样的地方。
教育里最可怕的循环,就是无意识的复制。
孩子的童年,如果被仪式感占据得太多,会失去重量。
越失去重量,越容易被忽视。
胖胖很想强调几遍的是,这不是礼仪!不是尊师重道!
这是形式主义,这是塑造阶级,塑造服从!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完全不同。
教育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动机。
动机模糊了,孩子就容易被当成道具。
一旦被当成道具,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感受、主体性,就会被教育系统悄无声息地削平。
长大之后,他们可能更容易依赖权威,更害怕表达,更难说“不”。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
孩子不是未完成的大人,他们是完整的孩子。
这句话,应该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和初衷!
为什么?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孩子在教育体系里是最没有话语权的那一个。
每当涉及到活动、检查、仪式、形象,孩子就会自然地被推出来。
不是因为他们合适,而是因为他们好安排。
越好安排的人,在任何系统里越容易被推到前线。
孩子就是这样被训练出来的。
一个教育系统是否健康,看两个地方就够了:
第一,它如何对待最听话的孩子;
第二,它如何对待最沉默的孩子。
听话的孩子不会抗议,沉默的孩子不会反驳。
所以他们最容易被摆布。
但一个好的教育,不是看把听话的孩子培养得多整齐,而是看是否能保护沉默的孩子不被裹挟。
当然,敬礼这个结构存在得太久了。
久到大家觉得它正常,觉得它是教育的一部分。
但它不是,它也不该是。
孩子也不该承担这些!
孩子不是为了活动而存在,是活动应该为了孩子而调整。
教育最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而不是活动。
脱离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本末倒置!
你像这个活动,本质上是为了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直击本质,会让人汗毛倒竖。
因为一旦说出口,你会发现:
很多活动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大人。
为了流程顺利、为了形象体面、为了上级满意、为了视频好看、为了宣传材料能用。
孩子是可替代的,这是最可怕的。
回应可以解释天气,解释流程,解释不是迎宾,解释安全无虞。
但没有人解释孩子自己的感受,没有人提孩子的意愿。
孩子在解释链条里,是缺席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