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外逃82万人口、出生率跌破警戒线,“不生、不过、不活”成了东北的现实写照。
但在这片老工业基地上,新能源、未来科技与冰雪文旅三大产业正悄然发力。
它们是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还是真正能“续命”的新引擎?
![]()
关键不在口号,而在能否让普通人看到留下来的理由。
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就来拆解东北困局中的突围信号。
东北人口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人走了”那么简单。
2024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合计减少82.1万人,这是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
![]()
相当于每天有超过2200人离开这片土地。
而且不只是年轻人单打独斗地走,很多家庭是卖房卖地、拖家带口彻底搬离。
![]()
与此同时,东北的出生率继续垫底全国。
黑龙江2023年出生率仅2.92%,吉林和辽宁也都没超过4%,比韩国还低。
黑龙江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9.4%,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在领养老金。
![]()
死亡人数远超新生儿数量,即使不再有人外流,人口也会自然萎缩。
这种“不生、不过、不活”的状态,让不少人自嘲:
“先别急着保护东北虎了,赶紧保护东北人吧。”
![]()
生育率低的根源,还是经济压力。
过去几十年支撑东北经济的重工业体系正在老化。
![]()
一汽产能利用率刚过60%,大庆油田产量从5000万吨跌到3000万吨。
鹤岗等地因资源枯竭房价跌成“白菜价”。
![]()
东北国企普通职工月薪大多在三四千,而管理层收入却是普通工人的好几倍,收入差距悬殊。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流传多年。
![]()
年轻人找不到出路,留下的多是老人,社保压力越来越大,连救命药都报不了销。
恶性循环之下,东北似乎陷入了“越穷越没人,越没人越穷”的困局。
![]()
不过,最近几年东北并非毫无转机。一些新兴产业悄然冒头,政策也在调整方向。
那么,这些变化能不能真正扭转颓势?
尤其是三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新能源、未来科技和冰雪文旅,是否真有能力为东北“续命”?
![]()
新能源:海上风电吹来新风
辽宁最近动作频频。
2025年11月,大连举办了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大会。
三峡集团与辽宁签约,计划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
这不是空谈。
辽宁拥有2177公里海岸线,风能资源丰富,年均风速超过7.5米/秒,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
根据国家能源局批复的规划,“十四五”期间辽宁将建设20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310万千瓦。
![]()
更重要的是,海上风电不是孤立产业,它能带动钢铁、造船、机电、港口等多个传统行业。
比如大连、沈阳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完全可以转型为风电设备供应商。
2024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0.7%,其中新能源是重要拉动力。
省属国企利润同比增长75.2%,说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
但挑战也很现实。
目前辽宁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仍处于全国第二梯队,远落后于广东、江苏。
要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电网消纳能力。
![]()
如果只是建了风机却送不出电,或者本地消纳不足导致弃风,那再好的资源也是浪费。
此外,风电项目周期长、回报慢,如何吸引民间资本持续投入,仍是难题。
![]()
未来产业:硬核科技能否落地?
东北并不缺科研实力。
长春光机所研发的碳化硅反射镜能让卫星在数百公里高空看清地面行人。
沈阳自动化所的“海斗一号”潜水器已实现万米深潜。
![]()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三元陶瓷”技术用在高铁制动系统上,性能大幅提升。
2024年,东北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达120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近3000家。
占比接近全国中游水平。
![]()
问题在于,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很多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市场对接和资本支持。
比如吉林的“人工树叶”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听起来很科幻,但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
同样,长光卫星虽已发射108颗“吉林一号”,但遥感数据如何变现、服务哪些行业,仍需摸索。
![]()
好在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吉林推动高校院所向企业开放150项可转化成果,征集2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
辽宁通过工业互联网大会发布近3000个应用场景。
黑龙江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奖,鼓励产学研合作。
这些举措若能持续深化,或许能让“论文里的技术”变成“工厂里的产品”。
![]()
但更大的障碍是人才流失。
即便有好项目,如果年轻人不愿留下,再先进的技术也难落地。
2023年,虽然吉林、辽宁出现人口净流入。
但主要集中在长春、沈阳等大城市,小城市仍在失血。
新兴产业恰恰需要大量工程师、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没有人口基础,产业难以扎根。
![]()
冰雪文旅:冷资源真能变热钱?
2024年春节,“尔滨”爆火出圈,哈尔滨单日游客量破百万,冰雪大世界门票一票难求。
这股热潮延续全年:辽宁接待游客5.1亿人次,吉林3.1亿,黑龙江也超2.2亿人次。
![]()
2024年东北旅游总收入约1.64万亿元,占三省GDP比重达25.8%。
冰雪旅游不仅带动餐饮、住宿,还催生滑雪装备、冰雪演艺、研学旅行等新业态。
更关键的是,冰雪是东北独有的“冷资源”。
南方人看雪要飞几千公里,而东北冬天长达四五个月,天然具备发展冰雪经济的条件。
![]()
2025年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国际影响力。
此外,东北还联合内蒙古出台旅游协同发展决定推动跨区域线路整合,试图打造“冰雪丝路”品牌。
![]()
然而,冰雪旅游也有明显短板。
一是季节性强,旺季集中在12月到次年2月,其余时间客流锐减,导致大量设施闲置。
二是同质化严重,很多地方还在靠堆雪人、滑冰圈吸引游客,缺乏深度体验。
三是配套不足,交通、服务、营销与南方热门景区仍有差距。
![]()
比如,大连地铁13号线修在人口稀少区,日均客流不到1万,就是典型的投资错配。
要让“冷资源”持续发热,不能只靠短期流量。
必须延长产业链,比如发展四季旅游,夏季避暑、秋季赏枫。
推动冰雪装备制造本土化、提升服务质量。
否则,热度一过,又回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老路。
![]()
东北的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
人口流失、低生育率、老龄化、产业老化、体制僵化……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闭环。单靠一个产业或一项政策,很难彻底破解。
![]()
但反过来看,东北的底子其实不差。
黑土地年产1.4亿吨粮食,工业基础扎实,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还有9500多万人口的基本盘。
真正的出路,在于系统性改革。
![]()
比如打破“关系网”,让普通人凭本事赚钱。推动国企真正市场化,而不是靠财政输血。
优化营商环境,让小微企业敢投资、能生存。
只有当年轻人看到希望,愿意留下来生孩子、干事业,东北才可能真正复苏。
![]()
82万人的流失数字触目惊心,但也说明改变刻不容缓。
新能源、未来科技、冰雪文旅,这三个方向都有潜力。
但前提是它们必须真正惠及普通百姓,而不是停留在文件和新闻稿里。
![]()
东北不需要悲情叙事,也不需要过度吹捧,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机会。
毕竟,这片土地曾经养活过3.5亿人,未来也一定能养好自己的子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