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秦能科技大同超级能源综合体灵丘算电协同绿电园区(下称“大同园区”)的光伏场站的路并不好找。从荣乌高速平型关高速公路口驶出后,需穿过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再拐过几条村道,才能抵达光伏场站与升压站。升压站是一个“电力加压站”,主要作用是将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出的低电压电能,提升至高压等级,以便通过输电线路高效、远距离输送。
秦能科技园区事业部总经理许俊向记者介绍,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临近高速公路,运输方便;另一方面,从升压站到算力园区直线距离仅20公里,电力传输通道短。同时,该区域具备充足的可用土地资源。
该园区绿电于2024年实现并网,周边配套300兆瓦风电、200兆瓦光伏以及50兆瓦/100兆瓦时储能电站,规划IT容量1000兆瓦——IT容量即园区满载时的最大设计耗电功率。
许俊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十年前算力行业的逻辑是“算随地走、算随城走”,地产属性较强;而如今算力产业发展需要能源迭代支撑,“算电协同”已成为必然趋势。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新能源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布局及优化运行,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
远景能源AIDC(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产品线负责人郑子浩告诉经济观察报,目前绿电消纳的核心客户主要有三类:钢铁、化工和算力中心。其中,算力中心用电稳定、运营周期长,未来增长空间可观,甚至存在一定溢价空间。
据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能源转型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李鑫迪介绍,数据中心用电量大、增长快,不仅绿电需求大,支付能力强且用电稳定,是各地绿电直连政策鼓励重点鼓励的领域。从地区能源转型的角度来看,随着数据中心耗电量快速增长,通过绿电直连等模式,既能避免数据中心扩张带来新的化石能源电力需求,还能促进本地新能源项目开发与就近消纳。
双向奔赴
大规模建设的算力中心催生出海量用电需求。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约415太瓦时,占全球用电量的1.5%,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945太瓦时,其中中国与美国将合计贡献近八成新增用电量。另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负荷将达1亿千瓦,年耗电量升至400太瓦时—600太瓦时,占全国用电量的比重将从当前不足2%提升至6%。
以浙江省为例,2024年浙江省算力产业总耗电量约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13%,远高于浙江全社会用电量9.5%、全社会负荷7.5%的增速。
这些新增的电力需求中,绝大部分指向绿电。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供电侧近年来国内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导致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新增绿电急需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3亿千瓦,同比增长45.7%;风电装机容量5.8亿千瓦,同比增长21.3%。1—9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2368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251小时。
彭博新能源财经光伏行业分析师谭佑儒说,算力中心将显著拉动绿电就近消纳。当前国内算力中心绿电消费比例偏低,距离2030年全国平均消纳水平40%的目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该机构预计,2026年国内算力中心绿电需求将达到72太瓦时。
目前,绿电消纳主要有三种方式:绿电直连、绿色微电网和购电协议。
在当前电力交易市场以省(地区)为主的格局下,企业点对点跨省购买绿电需要经过输电通道安全校核,成功案例较少,大部分只能在本省(地区)内采购,绿电供应存在不畅问题。因此,更多实践案例指向绿电直连模式。
2025年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可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这一模式即业内所称的“绿电直连”。
郑子浩认为,未来算力对绿电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当前算力租赁市场中,客户主要关心算力中心的算力供给、经济性和稳定性,绿电直连或绿电园区既能提供更低廉的电价和更稳定的供电,又能满足很多头部企业的电力脱碳需求,这为绿电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同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进一步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对绿电园区的电价作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绿电园区的运营模式。
此后,各省陆续发布绿电园区建设规划。比如,山西省拟分三批在大同、朔州、忻州等8个市布局13个绿电园区试点,涉及算力、电池产业链、固废综合利用、化工、低空经济等不同产业;内蒙古规划今年确定20个自治区零碳园区培育建设名单,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
如何选址
绿电直连对算力中心与电厂的距离有较高要求,两者距离越远,直连项目越长,项目经济性越差。“一旦算力中心与绿电项目相距超过100公里—150公里,绿电直连的经济性、输电效率、风险性等指标都会明显下滑。”郑子浩表示。
许俊也提到,“算电协同”对场地选址要求严苛,并非“园区越大越好”,而是“就地平衡最优”。算力中心对网络接入时延要求极高,要靠近算力使用集中的区域;而新能源多集中在风光资源富集的地区。
正是基于这一“就地平衡最优”原则,秦能科技园区选择在大同建设绿电园区。目前该公司已在大同广灵县、灵丘县和天镇县布局三座绿电园区。
许俊说,大同年均风速高、光照充足,是全国少数风光互补条件最优的地区之一,年外送绿电超过75亿度;电网条件完备,是华北主干网的重要节点;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离北京距离较近,处于低时延区位;有一定海拔、纬度偏高,具备低气温节能条件。
许俊表示,不同区域的风光互补性不同,通过多点布局可以提升整体发电稳定性,形成区域算力基础设施的多元通道,加之园区拥有包括绿电在内的多路供电来源,变电站设有中央处理系统,能确保为算力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电流。
算力运行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电力中断或波动,不仅会导致工作中断,还可能造成设备损坏。郑子浩说,算力中心难以承受电源启停所带来的折旧成本,必须满足“4个9”的供电稳定性要求,即99.99%的供电稳定性。
天合光能则与中国联通合作,在青海开发了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该项目所在的中国联通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累计投资达26亿元,当前算力规模9000P(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未来将增至13000P,为头部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算力服务。尽管青海离大城市较远,时延较长,但主要服务于东部非实时数据(如生产数据、模型预训练数据)的储存与计算需求。该项目选址青海的核心原因是当地空气冷凉干净,全年不需要开启空调,算力中心能耗比其他地区低40%以上。
据天合光能介绍,该项目采用“风光储充+算力中心”协同模式,通过绿电直供,年均可提供约1000万千瓦时绿色电力,绿电消纳比例达100%。下一步,天合光能还将在海西、海南和青海的其他地区,构建用绿色风光储直供算力中心的新模式,整合当地绿色能源优势与绿色算力优势。
如何降本
对算力中心而言,“绿电直连”模式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绿电直连”需配套光伏、风电场站、变电站、直连线路及相关设施,适配算力中心的项目还需要加装储能设备、柴油发电机等灾备电源。以秦能科技的大同园区为例,该项目包含2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30万千瓦集中式风电,新建一座220kV(千伏)园区专变及线路工程,配套建设50兆瓦/100兆瓦时储能电站,总投资约32亿元。
许俊告诉经济观察报,算力基础设施开发应紧密围绕终端用户,尤其注重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因此,秦能科技选择基础资源超前开发与垂直整合模式,在建设期采取一体化建设,在大同落地预制化建筑模块、预制化电力模块、预制化备用电源、集装箱式变电站等设备生产中心。目前,秦能科技已储备1.8吉瓦的风光同场开发资源,以及700兆瓦时的集中式储能资源,以25年项目周期计算,总储备绿电资源800亿千瓦时。
据天合光能方面介绍,在算力中心内配置用户侧储能,既可以保障用电稳定性,还可通过峰谷套利、需量平抑、辅助服务等方式降低用电成本。以张家口某算力中心用户侧储能为例,全年负荷用电量为10亿度的算力中心,配备25兆瓦/50兆瓦时储能,年平均节约电费可达1100万元。天合光能方面认为,在算力中心的旺盛需求下,明年储能行业将迎来供需两旺的局面。
郑子浩认为,算力中心应尽可能充分发挥直连项目的输电能力,做到一次建设、大量输电,通过提高输电量来摊销初期建设成本。
此外,大规模的输电网络建设将为算电协同拓展更多空间。“算电协同,既要实现算力协同电力,也要兼顾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绿色性。通过构建强大的电能量输送通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才能更好保障算力中心的用电需求。”郑子浩说。
(作者 潘俊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
潘俊田
产业与政策中心记者 关注能源与制造 欢迎联系panjuntian@eeo.com.cn,微信z1346357899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