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公路不喧嚣,绕过村东时一排杨树。戚家村蹲在路旁,没人会多瞧一眼。事实上,这地方并不单纯,人都说它是由三块拼起来的:东戚、西戚和戚贾。行政上合了村,名字还是那个戚,东边一块墙皮比其他两村潮湿些。现在村委会就扎在东戚,仿佛是默许着一种中心感。这儿人口两千多,平时人声稀零,喊一嗓子要跑两家才能听见回应。此地的历史,碎得像雨疤墙皮,贴在族谱角落。
![]()
明万历年间,戚氏祖挑了块地,扎了戚庄。从此分了分,西边的成了西戚。后来又有人搬去东边,另起东戚。事实并不总是一根线拉到底,村名这事儿就总是拗口。戚贾本来是贾氏的地盘,建的时候还叫贾庄,西北边的。崇祯年间,戚氏祖望西而去,定居了下来。自此贾庄摇身一变,挂上戚贾的名头。
村里的族谱凑热闹说,这三戚的后人竟是戚继光那一支,始祖戚珍,是戚继光的儿子?光这一点,有些人不信,觉得太跳脱,可有碑有墓有志,怎么解释?别急,后面还有拧巴的事。
![]()
戚继光,明朝的戚继光,听上去头衔多,名声响。统兵扫倭,镇守北疆,诗词书法也算行家。小时家里清苦,他倒有性子,一把劲钻书堆,和俞大猷搭档十几年,海边倭患被他收拾干净,人命财产不提,太子太保也能混到手。后来张居正一死,天翻地覆,他失了靠山,被张希皋弹劾,调往广东,总兵,听起来官还是不低。万历十三年又被弹劾,直接罢免,回家。他怎么就撑不到最后,凄凉去世,吞金自尽?
据史载,最后的日子特别窄——孤身贫病,肺疾,极度绝望。说起这结局,多少有点荒唐,温凉盏没献皇帝,被小人参,家为民。这温凉盏,被查出来,谁知会连累抗倭大将这样收场?关键点似乎总是在这里转弯,命运不是谁能把控全局。
![]()
民间老说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籍濠州定远。以上是官方说法。信的人挺多,网络百科、县志都有这口径。但这些年,东平昆山、梁山一带有人较起真,开始收集当地的碑文、墓葬、墓志铭、族谱还有村人的口述,都认定他其实是东平银山昆山村人。此说挺有点意思。看起来双方各执一词,翻史料的多为后世,谁能明辨?
《戚少保年谱》列得挺明白。戚继光的高祖戚祥,元末乱世,携家从外氏逃濠梁,落脚安徽定远。戚祥归附朱元璋,做了军旗,干了三十年,殉于云南。明廷给了戚祥子戚斌明威将军头衔,世袭登州卫指挥。洪武十四年戚斌从定远搬回山东济州居住。再之后,戚斌之子戚谏迁东平路困山(即昆山村)扎根。从戚谏到戚继光,昆山就成了老家。蓬莱只因戚斌官职才有一席之地,算不得故土。
![]()
如此看来,戚氏后人实际根在昆山而非蓬莱。所以,戚继光是东平昆山人,祖籍安徽定远,不矛盾。蓬莱只是客籍,戚家人在这儿做官,有点像今天去外地任职。东平才是戚家祖先代代埋骨之地。历史资料和近年考古也都努力把这事儿理清。
顺便说说昆山。此地原叫困山,据说周穆王打猎被困而得名。后因“困”字不顺改成了昆山,靠东平湖。明代之前有冯姓居住,所以又叫冯困山。西边有个旧楼——西楼,有传说戚继光就是在这楼里吞金自尽。人对地点的执念,有时比对人还重。
![]()
《年谱》里戚继光是第七世孙。一世戚祥,二世戚斌,三世戚珪,四世戚谏,五世戚泉、戚宁。六世戚景通,七世才轮到戚继光。现在当地还能找到戚谏和戚泉的墓,野草堆着,没人看守。村里老人小时候钻过墓洞,看过墓志铭。那墓由青石叠砌,盗洞三角。有一次村民说还用墓碑砸井沿。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字迹还在,见者不多。
昆山有个戚家林,就是老戚家的墓地,分南林、北林,中间有田,部分已被东平湖淹没。南林里有戚泉墓,周长十米,墓顶大坑,草丛里散着明代墓砖。相距一百多米有口水井,用的砸坏墓碑垒石。北林曾是戚继光墓所在地,不过目前被村民房子压着,东边连着湖。从遗老人描述来看,这墓还没挖,里面有碑,写着“振威将军戚继光之墓”。坟是悬棺,柏木薄板,铁链吊上。最怪的是,不远处旧戚家林,还有些土山,老年人说那叫戚家洼。
![]()
戚继光的儿子戚珍,埋在西戚,妻子乜氏相伴。戚珍三子,函泰、涵和、函春,皆葬西戚,也用悬棺。这种丧葬习俗在当地不算多见,说明戚家确实有些独特的背景。但再说细节,历史总会陷入碎片。有些网络信息提地方又在变,比如去年有房屋拆迁,有人声称挖出碑石,无人能细读。
站在戚家村,如今只剩田土和房屋,戚氏后人偶尔还认祖归宗。有人坚持族谱真实,戚继光后人还在村里。有些人却说族谱后补、后续伪传,戚珍究竟是不是戚继光亲子难有定论。东平本地的老人话锋犹豫,梁山一带民谣也有两说。你问他们“你觉得戚继光真住过这儿吗?”有一部分会摇头。
![]()
倒不必完全理顺每一寸历史线索。戚家村木门上的印记,包括戚氏族谱、碑志、墓穴、村老的传说,就像拼图,你让其中一块缺失,整个故事未必塌,但哪一块又都不能随意舍弃!到底哪个是真实?戚继光的身份像是悬而未决的案子,不同地方拿数据印证,就像比拼证据,看谁能多贴标签、多找逻辑!
也有人查地方档案,买土地图,拉出民国老志,试图将各个迁徙、大明官爵、旁支分支做个全景考证,一边研读互联网公开史料,一边拿着视频采访村民,最后往往越查越乱。以前东平有记者专门去老坟地拍视频,不知道被哪家平台下架。地方政府也想做旅游推介,至今没能统一口径。
但村里小孩在戚家北林田边玩捉迷藏,不在乎什么碑文到底刻的哪一世。老人讲的戚继光大名,大多带上点儿自夸意味,说是咱村的英雄。年轻的村干部有些烦见网友追着问“你们真跟戚继光沾亲吗?”他往往摆摆手,说:“查吧,咱也说不清!”
戚家村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或历史人物标签,它是残留在山东平原上的家族蕴含、族谱纠纷、迁徙路线、民俗变迁的混合体。这里既有明朝末年的战乱避难,也有现代网络推手的混沌考据。每一条村路,每一个坑洞,都在述说着命运的岔路。
说到底,戚继光到底属于哪里,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拉锯。东平、蓬莱、定远以及一连串后人的村落,互相阻拦着,谁也没法叫停对自己的争夺。他的家族迁徙路线,说不准,结果却变得模糊起来。
村后的东平湖风起时,农田有句热闹的话传出来,“戚家本是这边人!”但是另一头农民也在说:“谁晓得呢,传了这么多年。”
这村子,大多时候只是个普通的地方。也许只有当冷清的夕阳落在老坟头,戚继光的身份才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总归还是活在当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