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人以胃气为本”,而脾与胃相表里,共同掌管着身体的营养运化。就像《医宗必读》里比喻的,脾胃如同兵家的饷道,饷道不通则军心涣散,脾胃虚弱则五脏失养。很多人总觉得疲劳乏力是没睡好或压力大,却不知这可能是脾虚发出的信号,若长期忽视,身体状态可能会逐渐下滑。
脾被古人称为 “仓廪之官”,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一旦脾脏功能衰减,气血生化乏源,身体难以获得充足滋养,仿若久旱之苗。此时,疲惫之感便如不速之客,悄然找上门来,扰人安宁。脾虚多与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生活习惯不佳等因素相关,其中脾气虚最为常见,疲劳正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
身体出现这 4 个异常信号,或许是脾虚在提醒你该调理了。
信号一:晨起乏力难起身,活动后更觉疲惫。晨起时分,许多人常感身体沉滞,似被湿布紧裹。即便拥有八小时酣眠,亦难寻清爽之态。稍作活动,便觉气短,懒于言语,周身倦怠难消。这是因为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滋养,就像机器缺了润滑油,运转起来自然费力。诚如《脾胃论》所云:“元气之充足,皆缘脾胃之气无损”。若脾虚,则元气衰微,疲惫之感便悄然降临,如影随形。
![]()
信号二:食欲差且饭后腹胀,大便常不成形。脾虚的人往往没胃口,吃一点就觉得饱胀,尤其饭后腹胀更明显,有时还会伴有大便稀溏、黏滞马桶的情况。此乃因脾之运化功能衰减,难以及时消化食物、排遣水湿。恰似受潮之粮仓,粮食无法正常储存与运化,致使体内代谢紊乱,健康受扰。宋代《圣济总录》记载的 “饭后观指知运化”,便提到指尖青冷多是脾阳不足、运化无力的表现。
信号三:面色萎黄无光泽,舌头边缘有齿痕。中医认为 “有诸内必形诸外”,脾虚气血不足,面部得不到充分滋养,就会显得萎黄暗沉,缺乏血色。观察舌头也能发现端倪,脾虚者舌头多偏淡,边缘常有被牙齿挤压的齿痕,这是因为脾失运化导致水湿内停,舌头庞大被牙齿包裹所致。这种由内而外的面色变化,往往比护肤品更能反映身体的真实状态。
![]()
信号四:精神不振易犯困,思绪难集中。脾虚的人很容易出现 “春困秋乏夏打盹” 的状态,工作时总忍不住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坐着也能不自觉犯困。这是因为脾运化失常,气血无法上输濡养大脑,就像庄稼缺水会蔫,大脑缺乏气血滋养自然精神不济。
![]()
调理脾虚无需依赖复杂方法,从日常饮食起居入手更显温和。明代御医龚廷贤曾用姜粥调理脾虚腹胀,如今我们也可借鉴,晨起喝碗姜枣米油粥,借米香引姜温入脾,契合辰时胃经当值的养生原理。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减少脾胃负担。饭后稍作休息,避免立刻伏案工作,给脾胃运化留出时间。
脾胃调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黄帝内经》强调的 “四季脾旺不受邪”,只要及时关注身体信号,用心养护,脾胃功能便可能慢慢改善,疲劳感也会随之减轻,身体状态自然越发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