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蒋清浅
立冬那天,窗玻璃上凝了层薄霜,我刚哈气想擦,就被姥姥的竹杖轻轻敲了手背。“傻丫头,霜气是冬爷爷的信,得等太阳来收。”她鬓角的银丝沾着厨房飘来的姜枣香,说话时带着热气,把冬日清晨的冷意烘得软了几分。这是我记忆里,姥姥冬季养生的第一幕,没有高深的道理,全是藏在烟火里的细碎讲究。
姥姥的养生,先从“暖”字开始,却从不是裹得密不透风。她总说“冬暖要暖得透,不是闷得慌”,清晨起床,她会先让我把脚伸进垫了粗棉布的被窝,“脚暖了,浑身的阳气才肯醒”。等我穿好衣服,灶上的铁壶正好“咕嘟”冒泡,她舀出一勺滚烫的艾叶水,兑成温凉的,让我先漱漱口。“冬天风燥,艾草能润喉咙,比喝糖水管用。”她自己的棉袄永远是斜襟盘扣的老样式,棉花是前一年新弹的,领口、袖口都缝了双层布,“领口漏风,暖多少都白搭”,可即便这样,她也不穿高领毛衣,“脖子勒得紧,气不顺,养生先养气嘛”。
厨房里的养生经,是姥姥最得意的学问。霜降过后,她就把晒干的萝卜干、红薯干用麻绳串起来,挂在屋檐下,风一吹,“哗啦哗啦”响,像串着一串冬天的甜。立冬当天,她准会炖一锅萝卜羊肉汤,羊肉是托乡下亲戚选的小山羊,萝卜要挑青头的,“青头萝卜赛人参,冬天吃了不咳嗽”。炖的时候,她从不放太多调料,只丢两颗八角、几段桂皮,“羊肉性热,调料多了上火,得让萝卜的清润中和着”。汤炖好,她先给我盛一碗,撇去浮油,“喝热汤要慢,先润润食道,再暖脾胃”。我捧着粗瓷碗,汤香混着萝卜的清甜,从舌尖暖到胃里,连带着窗外的霜气都好像淡了些。
午后的时光,姥姥爱坐在南窗下的藤椅上,晒着太阳捻核桃。她的核桃是秋天自己捡的,外壳磨得发亮,放在竹篮里,颗颗饱满。“冬天手容易僵,捻核桃能活络筋骨,脑子也不糊涂。”她一边说,一边示范,拇指和食指捏着核桃转,骨节“咯吱”响,却灵活得很。我学着她的样子,刚捻两下核桃就掉了,她笑着把我的手拢在她掌心,“别急,慢慢来,冬天养的就是这份静气”。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的手上,皱纹里都盛着暖意,我忽然明白,姥姥的养生,不只是养身体,更是养一份从容的心境。
到了傍晚,姥姥会烧一盆艾草水,让全家泡脚。艾草是她春天在田埂上采的,晒干后装在布包里,煮水时满屋都是清苦的香气。“冬天泡脚,水位要过脚踝,泡到额头出汗就好,别贪多。”她坐在小凳上,帮我搓着脚心,掌心的温度透过热水传过来,舒服得让人想打哈欠。泡完脚,她会端来一小碟炒芝麻,“芝麻养肾,冬天吃点,晚上睡得香”。我嚼着芝麻,香得满嘴都是,看她收拾着泡脚盆,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心里满是安稳。
如今姥姥走了好些年,可每到冬天,我总会想起她的那些养生经。不是什么名贵的药材,也不是复杂的法子,不过是把日子过细了,把对家人的牵挂,都藏在一碗汤、一次泡脚、一碟芝麻里。原来最好的养生,从来不是追求什么奇效,而是在寒冷的季节里,用一份心意,把日子过得暖融融的,让身体舒服,让心里踏实。就像姥姥说的,“冬天好好养着,等春天来了,才能有力气看花”。这份简单的道理,我会一直记着,也会像她那样,把冬日的温暖,传给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