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都的 “12 年贯通培养” 试点一落地,“取消中考” 的传闻就刷爆家长群。官方一次次辟谣,可为啥大家还是愿意信?其实这传闻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千万家庭教育焦虑的集中爆发 —— 比起 “取消中考” 本身,藏在背后的分流恐惧、竞争焦虑,才是真正戳中家长的痛点。
![]()
一、政策真相: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升学路径变多了
先把话说清楚:目前没有任何地方在取消中考。上海的长学制贯通培养,核心是建优质完中、科学高中,给学生多元选择,而非免考升学;成都的 8 所试点校,是中等层次普高的 “保底选项”,还设计了退出机制,成绩好的孩子能随时回归中考赛道。
北京的情况更有代表性:“1+3”“0.5+3” 项目让部分学生绕过中考提前衔接高中,但今年 119 所试点校总计划才 8795 人,只是少数人的 “绿色通道”。就连东城区的免中考登记入学,也只开放 80 个名额,还限定综合素质 B 等以上。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得实在:“贯通培养是给学生多一个选择,不是取消中考。真要全面取消,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各地中考改革的真实方向,是 “减科目、调分值、强综合”—— 北京中考从 10 门减到 6 门,总分 510 分;西安 2026 年起取消化学、生物计分,都是为了打破 “唯分数论”。
![]()
二、焦虑根源:不是怕考试,是怕孩子输在 “分流口”
为啥 “取消中考” 的传闻能一呼百应?核心是家长们被 “分流” 二字逼得没了安全感。
- 怕职高 “毁娃”:尽管数据显示全国六成以上初中生能读普高,部分省份近八成,但家长仍对职高心存顾虑。网友吐槽 “不少职高管理松散、教学敷衍,孩子进去混三年,啥技能也学不到”,这种刻板印象让家长宁肯让孩子熬夜刷题,也不愿赌职高的未来。
- 怕 “一考定终身”:中考一分差上千名,海淀 3000 名到 5000 名仅差 8 分,一次发挥失常就可能和心仪高中失之交臂。家长盼着取消中考,本质是想躲开这种残酷的 “一次性筛选”。
- 怕竞争低龄化:原来中考是初中终点线,现在 “2+4”“1+3” 让竞争提前到小升初。海淀六小强等名校下场抢生源,普通家庭的孩子若小学不发力,初中就可能失去优质资源机会,这种 “赢在起跑线” 的压力,让家长喘不过气。
更扎心的是北大的调查数据:大城市家庭分流压力更大,一线城市中低条件家庭的孩子,读中职的比例堪比中西部省份普通家庭;晚熟男孩尤其吃亏,低条件家庭的男孩中考分数比女孩低 13 分,读普高的比例少 9 个百分点。
![]()
三、趋势已明:中考不会取消,但会越改越 “灵活”
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到各地新政,中考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清晰:不是取消选拔,而是让选拔更科学、更多元。
- 录取方式更多元:除了统招,登记入学、职普融通、中本贯通等路径不断增加,上海 2025 年就新增 28 个中高职贯通专业点,给不同特质的孩子更多选择。
- 考查重点变了:物理实验操作、跨学科案例分析纳入中考,命题从 “考知识” 转向 “考能力”,死记硬背的刷题党越来越难立足。
- 技能型社会已在路上:熊丙奇提醒,2040 年可能普及本科教育,但技能会比学历更重要。现在 “本科 + 技师”“硕士 + 技师” 的模式已出现,家长该从 “唯学历” 转向 “重技能”。
但改革再灵活,也解不了当下的焦虑 —— 只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没跟上,家长就难放下对普高的执念;只要优质教育资源还稀缺,竞争就会不断低龄化。
![]()
四、比 “取消中考” 更重要的:是读懂焦虑背后的期待
家长疯传 “取消中考”,不是真的反对考试,而是期待更公平的教育环境、更有保障的分流路径。他们盼着:职高也能有优质师资和严格管理,让孩子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能;优质高中的机会能更均衡,不用拼尽全力抢 “掐尖通道”;孩子的成长能多些容错空间,不用被一次考试定终身。
中考不会轻易取消,但它的 “筛选功能” 正在被多元升学稀释。对家长来说,与其纠结 “会不会取消”,不如多关注孩子的适配性 —— 适合普高的,提前规划贯通培养或中考冲刺;适合技能路线的,选择优质职校和热门专业,未必不是好出路。
![]()
你家娃正面临中考压力吗?你觉得缓解教育焦虑,关键是取消中考还是提升职教质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