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工业大学协办的“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路径研究”在杭州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主持开幕式。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军,世界银行地区教育部门主任谢芮匝·拉蒂夫(Scherezad Latif)出席并致辞。
![]()
胡军致辞
胡军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工业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与产业发展同向而行,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开展了诸多探索。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校进一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探索建立的“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新机制在全省示范推广;以德清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浙工大富阳教科人融合中心为代表的一体改革新范式正在逐步成型。本次论坛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路径研究”为主题,探索破解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想转、不会转、不好转”等堵点难点问题,必将在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产学研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凝聚共识、提供支撑。
![]()
郝清杰主持开幕式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哥伦比亚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克里斯汀·S.·斯托勒,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商学院院长肯尼思·麦克费尔,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东洋大学教授刘文君,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秋明,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叶夫根尼·特伦蒂耶夫,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姜华作主旨报告。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少飞主持主旨报告。
![]()
刘向兵作主旨报告
刘向兵以“谈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深度行业化’”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深度行业化”是指行业特色高校以全面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通过深度融合与创新引领,与行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发展战略,这是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他强调,行业特色高校要实现“深度行业化”,必须以推动和引领行业未来发展为核心目标,深化行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系统性、全方位推进自我变革。
![]()
克里斯汀•S.•斯托勒作主旨报告
克里斯汀·S.·斯托勒以“精准转化:构建高校生物医学成果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机制”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引领2026+时代”的背景内涵、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等方面,对“当今大学如何制胜”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提到AI将会改变教学、科研的方式,甚至改变领导力和人才的评判标准。他认为,生命健康领域在2026年及以后的影响取决于我们把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程度。未来应当打造自上而下的、集群的科学体系,并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和奖励体制,才能够推动科学的变革。
![]()
严小军作主旨报告
严小军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分享了浙江海洋大学在“有组织科研”牵引下的创新实践经验。学校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从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未来,浙江海洋大学致力于推动多学科交叉,强化人工智能的“算法之力”与海洋科学的“生态之智”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资源修复与产业升级协同并进之路,为东海渔业资源的复兴、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海大智慧”与“海大方案”。
![]()
肯尼思•麦克费尔作主旨报告
肯尼思·麦克费尔以“从创新到影响力:金融与伦理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平衡”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当今高校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高校的商业运作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高校不仅承担基础研究,更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当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商学院必须从知识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还要赋能变革的引擎,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将不再局限于机构内部孤岛式的运作,而是帮助我们解决挑战最新最好的工具。
![]()
张卫冬作主旨报告
张卫冬以“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系统阐述了北京科技大学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强调行业特色型理工科高校科研工作要坚持“源于企业、先于企业、高于企业、用于企业”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学校通过构建“新设一个机构、建设两支队伍、出台三个政策、采取四项举措、完善五个数据库”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显著提升了成果转化效能。他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传统产业升级、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
刘文君作主旨报告
刘文君以“日本新型产学合作模式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题作主旨报告。她在系统介绍21世纪日本产学合作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型合作模式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出科技成果产出的新路径。她指出,新型产学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共同研究体制、发挥企业主动性、开展“实质性的共同研究”和课题设定型的研究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科技成果高效产出开辟了新路径。
![]()
陈秋明作主旨报告
陈秋明以“高校办学逻辑转型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路径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使命引领与实践理路出发,深入探讨了新型大学的发展愿景与现实路径。他认为,面对人工智能驱动新一轮变革,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关键在于实现“两个转型”,即办学逻辑从学术导向转向服务国家与产业需求,科研范式从线性科研转向问题与需求驱动的循环共生。深圳技术大学始终秉持“因学术而应用,为应用而学术”的理念,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探索新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
叶夫根尼•特伦蒂耶夫作主旨报告
叶夫根尼·特伦蒂耶夫以“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学术卓越计划:在全球研究竞争力与技术领导力之间的抉择”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介绍了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点,分享了政府在高等教育层面的重要举措,并总结了过去15年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特别讲解了高校的学术内涵和学术卓越计划,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期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探讨。
![]()
陈廷柱作主旨报告
陈廷柱以“提升企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题作主旨报告。他通过分析全国科技经费投入中企业占比情况,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政策文本分析,提出了“企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地位与作用是否被低估”的关键议题。他指出,企业是重要的办学力量与用人主体,占据着研发投入的绝对优势,理应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承担更大责任。他建议,应当从编制企业协同教育强国建设专项规划和制定企业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系列政策两个方面入手,提升企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地位与作用。
![]()
姜华作主旨报告
姜华以“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策略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有关学科专业调整的政策、产业人才需求分析的方法、产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分析、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2025-2028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五个方面进行报告。他认为,未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总量保持增长,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重持续提升,方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端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
![]()
姜少飞主持主旨报告
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彩晨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学咨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程星,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主持人朱丽叶·桑德拉纳,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畅,国际电信联盟元宇宙社会安全工作组主席加布丽埃勒·潘泰拉等5位嘉宾,就政策协同与国际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
![]()
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指引、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贯通提供了实践理路,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实践方案。
(浙江工业大学供稿)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政治建会 学术立会 开放兴会 贡献强会
微信号 : zggdjyxhwx
网址:https://www.cahe.edu.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