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三十年磨一剑:血液中的这3个“信号”,预示女性未来卒中风险。
撰文丨周晗
卒中,如同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其发病突然、后果严重,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在众多风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等已被大众熟知,成为健康体检的常规监控项目。然而,我们的血液中是否还潜藏着其他更隐蔽的“预警信号”,能够在更早的阶段提示我们卒中的长期风险?
近期,一项发表在权威期刊TheLancet Neurology上、历时长达30年的前瞻性研究[1],为我们揭开了答案。这项针对近2.8万名初始健康的美国女性的大规模研究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这三个生物标志物,无论是单独升高还是均升高,均与未来30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显著相关。这意味着,中年时期的一次简单血液检测,或许就能洞悉数十年后的健康轨迹。
![]()
图:研究截图[1]
为何这三个指标是
卒中“潜伏”的关键信号?
尽管当前的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已明确推荐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坏胆固醇”——LDL-C的常规筛查,但对于另外两个同样重要的指标——反映血管炎症水平的hsCRP和具有较强遗传背景的Lp(a)的筛查建议却始终模糊不清。这种模糊性,部分源于缺乏能够清晰揭示它们与超长期(例如30年)卒中风险关联的高质量证据。
众所周知,低度的血管炎症和脂质代谢紊乱是驱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的关键病理过程,而这正是缺血性卒中的核心机制。理论上看,监测这些过程的生物标志物理应具有预测价值。然而,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型多聚焦于10年内的短期风险,这可能大大低估了这些风险因素在人生长河中的累积效应。因此,这项研究旨在填补这一关键空白,评估这三个指标在长达30年的时间跨度里,对健康女性卒中风险的独立及联合预测能力,为早期、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近3万女性,30年追踪:
这项研究的数据为何如此可靠?
这是一项什么样规模的研究?它为何能得出如此令人信服的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基石源于著名的“美国女性健康研究”(WHS)。在1992年至1995年间,共有近4万名45岁以上的健康美国女性入组,其中超过2.8万人提供了基线血液样本并同意接受长期随访。
研究的严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所有入组女性在开始时均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这排除了已有严重疾病对结果的干扰。其次,研究人员在同一个中心实验室,使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一次性分析了所有受试者基线时的hsCRP、LDL-C和Lp(a)水平,最大程度减少了检测误差。研究队列得到了布里格姆和妇女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进行。获得了所有参与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研究团队对这群女性进行了中位时间近28年的持续追踪,累计记录了1345例卒中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超长期风险的珍贵数据库。
在数据分析上,研究者采用了先进的统计模型,不仅调整了年龄、治疗分组等基本因素,还综合考虑了血压、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运动习惯、糖尿病病史等十余种潜在混杂因素,以确保最终观察到的风险关联真实地源于这三个生物标志物本身。
三大指标如何层层推高卒中风险?
经过严谨的分析,血液中隐藏的风险信号清晰地浮现出来。研究发现,hsCRP显示出最强的梯度关联。从最低五分位(<0.7mg/L)到最高五分位(≥5.2mg/L),女性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步增加了56%。这表明,身体内部的慢性炎症状态是推动卒中风险的强劲且独立的引擎。
对于LDL-C,在未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影响时,其与卒中的风险关联相对较弱。然而,当研究人员在分析中剔除那些在随访期间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参与者后,最高LDL-C水平组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比最低组显著升高了50%。这恰恰说明,有效的降脂治疗干预了疾病进程,反过来证实了LDL-C本身就是重要的长期风险因素。
而Lp(a)则表现出一种“阈值效应”,即只有当其浓度达到最高五分位(≥44.1mg/dL)时,缺血性卒中风险才会显著增加27%。这提示我们对Lp(a)的监测,关键在于识别出那些“高危”人群。
更为重要的是,风险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当两个或三个指标同时处于高位时,风险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成倍增长。例如,与三个指标均低的女性相比,hsCRP和Lp(a)同时升高的女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61%;三个指标全部处于最高水平的女性,其风险更是激增79%。这种“1+1+1>3”的效应,强烈提示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联合筛查和综合评估的必要性。此外,研究也明确,这三个指标均与出血性卒中风险无关,凸显了它们对缺血性卒中特异的预测价值。
这项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健康策略?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其意义远不止于学术领域,更为公众健康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启示。
首先,它将卒中风险评估的视野从传统的“10年”极大地延伸至“30年”。这告诉我们,中年时期的健康状况,如同为晚年的健康银行进行“长期投资”,早期发现风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其获益将持续数十年。
其次,研究结果为将hsCRP和Lp(a)纳入中年人群健康筛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尤其是对于Lp(a),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早期识别高危个体,可以促使他们更严格地控制其他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并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来最大程度地降低总体风险。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本研究的局限性。例如,生物标志物仅基线测量一次,未能反映其长期波动;研究对象均为美国女性,结论在男性和其他种族中需进一步验证。但这些不足并不削弱其核心价值,反而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Nordestgaard, Ask T et al.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DL cholesterol, lipoprotein(a) and 30-year risk of stroke in healthy wome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Neurology, Volume 24, Issue 11, 920 - 930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