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理想无法直行的世界里,理想主义者应该如何生存,并且成为最终的赢家?
叔孙通给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答案。
叔孙通这个人,非常了不起!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明确记载,叔孙通先后追随并服务过六位君主:
1,秦二世胡亥:叔孙通在秦朝担任待诏博士。
2,项梁:从胡亥那里离开后,叔孙通投奔了起义领袖项梁。
3,楚怀王熊心:项梁去世后,叔孙通又投靠了楚怀王。
4,项羽:楚怀王死后,叔孙通留在项羽身边,侍奉项羽。
5,汉王、汉高祖刘邦:看到项羽那边不行了,叔孙通率领弟子归顺了汉王刘邦,这也是他最重要的归宿,一直到刘邦一统天下。
6,汉惠帝刘盈:刘邦去世后,叔孙通继续辅佐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
叔孙通不断更换“老板”,但是,却越混越好!
![]()
你觉得他是墙头草吗?
其实,叔孙通展现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身、以待时变的生存智慧。
他每次转换阵营,都发生在原主明显失道或者败亡已有征兆的时候,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高手啊!
我们来看叔孙通三个非常重要的故事,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在乱世中弯腰,但却从未折断脊梁。他证明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并不对立,而是生存和成功的一对翅膀。
第一个故事
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秦二世胡亥召集博士们讨论陈胜起义的事情,很多儒生坚持认为这帮人是造反,建议赶快派军队镇压,否则天下大乱。
而叔孙通看到秦二世气得脸都红了,立刻判断朝廷风向,对胡亥说:“那不过是一群鼠辈,一群小偷小摸的小打小闹,命令当地郡守处理就可以,根本没必要大动干戈。”
叔孙通用一个天下太平的回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其他博士却被下狱审问,叔孙通不仅没有被下狱,反而还获得了赏赐。
离开朝堂后,叔孙通果断打包行李,偷偷离开了。
面对明显错误的决策,跟领导硬性对抗往往不是明智的选择。
真正的智慧在于判断时机、识人、判断他人。
当环境不允许你说真心话的时候,暂时的沉默或者说一句假话,才是抽身而退、自保、保全自身的人生智慧。
第二个故事
西汉初年,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廷礼仪。
叔孙通投靠刘邦后,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他也换了一副打扮,扔掉了长袍宽袖,改穿短衣。
这让刘邦对叔孙通高看一眼。
尤其是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西汉的朝堂一开始就像菜市场一样,乱糟糟的,刘邦看了直皱眉头。
叔孙通这时为刘邦提出,制定一套朝堂礼仪,刘邦同意了。
之后,叔孙通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最终在长乐宫建成时,刘邦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尊贵。
叔孙通通过抓住这个时机,既帮助刘邦确立了皇权威严,又为儒家思想争取到了实践空间。
这就是顺势而为呀!
叔孙通通过重新定义规则来破局。
从刘邦的视角、立场为自己的前途铺路,这就是人生智慧。
第三个故事
汉惠帝刘盈时期,刘盈有一段时间频繁出游,肯定是游山玩水,但又担心遭到大臣们的议论。
这时,叔孙通给他出了主意,以“春尝果”的古礼为框架,为刘盈外出游玩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把出游定义为为祖先采摘春天的果实,让祖先品尝。
叔孙通没有强硬劝谏刘盈,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刘盈做了遮掩。
最高明的约束是让对方主动选择遵守。
叔孙通为刘盈出了主意,既满足了刘盈的需求,又为他的出行找到了一个正当理由。
可以说,当原则冲突时,要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包装,来推进目标。
叔孙通是一个深谙变通之道的智者。
毫无疑问,叔孙通是一个大赢家,他最终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得以善终。
更重要的是,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让儒学从一种备受打压的学说,逐渐转化为帝国统治的核心工具,为后来的董仲舒“独尊儒术”铺平了道路。
当然,换一个视角,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来说,叔孙通也是一个背负骂名的儒者,是一个“阿世取荣”的小人。
他的行为与儒家“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完全相悖。
当我们基于宏大的目标和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叔孙通,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的坚守,在于用迂回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识时务的表现。
变通的价值在于用最终的结果来检验,世人都是以成败论英雄。
所谓“多易其主”,所谓“恶世取容”,在他的成功面前,都不值一提。
叔孙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根本问题:在理想无法直行的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应该如何生存,并且成为最后的赢家?
叔孙通的人生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现实的答案。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持杯赞豪杰。
关注我,为你分享一读就上瘾的人物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